好多范文网 haoduofanwen.com,好用的范文大全!

读书笔记 专题2(共5则)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篇:读书笔记 专题2

读书笔记专题2

第一篇1、3万亿外储无法承受央企海外亏损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11年7月19日披露的我国三大石油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2010年在海外的石油项目巨亏。这里面折射出的问题很多,亏损的原因也极其复杂。我认为主要还是我国在海外投资的经验不足,有盲目扩张,抢占地盘的嫌疑。在海外寻找石油,又主要是在非洲落后国家进行,当然也只有这些国家我们才能插得进去,这样就会增加开采石油的成本,特别是有些国家还在**之中,不可预测的风险加剧,这都是导致亏损的不利条件。还有像管理不善,官僚腐败等原因也可能导致亏损。但是我们也要立足长远,毕竟海外投资是一件长远的事关国家的大事,用一两年或者几年的亏损去衡量投资的失败与否也是不客观的,收回成本获得利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篇

2、俄罗斯报刊:中国正在吞噬旧苏联的领土!

从俄罗斯这样一篇不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而是完全诋毁中国的报道中,我可以明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发展不但令某些西方国家感到不爽,而且连邻国,这样一向和我们友好的俄罗斯或者哈萨克斯但也感到不适。他们当中总会有一些少数人对中国怀有敌意,看不得曾经苦难的中国能够再次崛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于是受某些西方国家的蛊惑,天天拿着放大镜看中国。结果当然不言而喻:中国威胁论新鲜出炉。又是倾销产品,要和中国打贸易战;又是所谓吞噬旧苏联的领土,简直是无中生有!真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国近代以来被沙俄侵占大片领土,现在重新与北边邻国就疆域问题划清界限,勘界工作也已经各国政府同意,并在尊重国际法和邻国主权的基础上达成了一致。何来中国正在吞噬旧苏联的领土?

第三篇

3、外逃贪官汇总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自1992年以来的20年间,我国竟有如此之众的贪官携巨款外逃,真是令人义愤填膺。从中可以反映出我们的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竟然让这么多贪官得逞。首先,这些贪官大都是裸官,老婆孩子早已安排在国外,可我们的检察机关,组织部门却毫无察觉,依然让这些裸官在国内手握大权。其次,这些贪官逃亡之前会没有蛛丝马迹暴露吗?我们的有关部门在干什么?严重的不作为还是腐败?让人们不得不追问。我们纳税人的钱就是这样被转移掉,被贪污腐败掉的。难怪我国的公务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在2000年竟然高达25.7%,而用于教育,医疗的支出却只占财政支出的3.8%。多么可悲啊!这样下去,我们执政的基础将会丧失,我们的党又如何能够取信于民呢?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篇

4、中国在利比亚正当利益应获保障

这次北约对利比亚采取的军事行动,旨在推翻卡扎菲的政权,而事实上在一连串的军事打击下,反对派很快就占领了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的统治被推翻,他本人也被打死。此次打击利比亚的原因在于卡扎菲政府的存在,严重影响或阻碍了美、英、法等国在利比亚的利益。因此,卡扎菲才被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而这些利益主要与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有关,利比亚和法国仅仅相隔一个地中海,战略位置很重要。因此,在利比亚培植一个亲英美法的傀儡政权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也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就像在伊拉克战争中推翻萨达姆一样。而中国在联合国的投票表决中投了弃权票,也就是持中立态度,至于在利比亚的巨额投资,肯定在战争中会有许多损失,虽然我国提出交战各方要保障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但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枪炮不长眼,要保障利益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第五篇

5、“不干涉内政”的困境

中国的外交政策历来是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哪怕是在对外投资、无偿对外援助中也绝不附加任何条件,这一向被世界各国特别是非洲国家所赞赏。但是《南风窗》谢奕秋的这篇文章也确实道出了我们国家这些年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外经济援助、对外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纯粹经济路线中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知道,纯粹的经济投资或者经济援助而不计较任何回报,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中国单纯经济外交政策企图一心一意谋求在国外经济利益而不考虑政治因素之路已经越来越难走。特别是在我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之后,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也越来多,非洲国家对我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对政策做出一些调整,不如此,非但在国外经济利益不能保证,反而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确实要学习美国人的两手政策和“持剑经商”之道,但问题是我们现在有美国的实力吗?

第六篇

6、非洲式革命让中国的非洲战略陷入僵局

这篇文章确实说出来现在非洲一些国家的**形势和我国在非洲的经济、投资战略遭遇到的严峻挑战。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贸易额的连续增长,特别是中国在非洲所获得的许多利益,给某些西方国家特别是视非洲为传统战略领地的欧洲国家眼红。他们不但开始检讨自己对非洲的政策,居然让中国在非洲转了空子,获得了诸多利益;而且不断调整他们的对非洲政策,与中国来一场“隔山打牛”的功夫战。这就是非洲大陆近年来一些国家动荡不安的根源。因为他们知道,不能直接对付中国,只有动摇非洲国家的政府,通过树立一个亲西方的反对派把与中国签约的现任政府推翻,而达到间接打击中国在非洲投资、开发的目的,最后还是想把中国从非洲赶跑,使得“遏制中国”的阴谋得逞。这其实是前几年“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变种,虽然不是赤裸裸的干涉,但却是一种新的干涉主义。

第七篇

9、财富外流加速有可能让中国失去未来!

这是一篇有见解、有深度、有对策的好文章。在我国财富外流问题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是所谓投资移民、裸官外逃,相对于以前出现的出国热,不可同日而语。其对我国经济的杀伤力非常巨大,必须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深究原因,其实投资移民也好、裸官外逃也罢都是在国内呆着如坐针毡,总担心东窗事发被追究责任,潜台词就是他们的钱都不是干净得来的。这才是财富外流的真正原因、主要原因。作者也确实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一原因,并且非常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还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建议。当然不论在实践当中是否能可行,毕竟这是一件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的大事。堵住财富外流,中国才会有未来!

第八篇

10、海外中国企业头上的四把刀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的这篇文章读来令人警醒。海外中国企业头上的四把刀:一是海外经营的竞争对手,二是海外投资目的地的村社组织和村社网络,三是跨地区和跨国的NGO组织,四是国外的武装组织。这不只是刀,这分明是高悬于我国海外国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啊!因此,我们的国企在海外拓展业务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千万不要被一时一地的成功迷惑。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份悲观恐惧,毕竟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做后盾,这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第九篇

12、“抄底”欧洲

2012年2月24日《南方周末》刊登的陈楠的这篇文章向我们较为详细的描述了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缩影,让我们读来感觉非常痛快,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中主要列举了三一重工收购世界混凝土工程机械第一品牌普茨迈斯特公司,宁波均胜集团2亿欧元收购德国普瑞74.9%的股份,澳优乳业对海普凯诺的并购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天赐良机,经济危机对发展中的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机会”。能够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并在收购中展现成熟与理性是中国许多民营企业能够在收购中成功的重要法宝。

第十篇

14、中国石油公司被爆贿赂哈萨克斯坦国高官

哈萨克斯坦流亡国外的银行家阿布利亚佐夫很明显是一个被西方国家拉拢的反对派政治势力代表,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无非就是以此不存在的指控达到打击现任政府和玷污中国企业、毁坏中国形象的目的。可谓一石二鸟,用心歹毒!令我们海外企业不得不警惕,如何在海外开展业务时遵守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和当地习俗,不要让其他别有用心的人钻到空子、授人以柄。堂堂正正做生意,不耍阴谋诡计、不搞行贿受贿,本着两国平等互利的原则,长期合作,睦邻友好。如此,方能取信于所在地国家和人民。

第二篇: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史记》一夏本纪第二 《史记》第二卷,说的是夏朝。

开篇第一段,就述说夏禹的名字,和他的身份。我们从第一卷就知道,前面的五帝都是黄帝家里人。大禹也不例外。他的爷爷是帝颛顼,他爷爷的爷爷是黄帝!他老爸叫鲧。

其实五帝的各自关系有很多传说,有些传说并不一定说他们是一家子。但为什么司马老爷会采用这种说法呢?因为司马迁所处的时代皇位是世袭的,就算不是父传子,也都是有亲戚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正统。

作为那个时代的人,正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自然会采用有利于维护皇权的说法。我们再回到书上。帝尧要找人治水,最开始是不想用鲧的,因为他觉得他能力不行。但当时确实找不到一个比鲧跟合适的人,于是只好用他。出于帝尧的英明判断,鲧治水确实不行,“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帝尧终于找到了舜继承大位。舜对鲧治水无功很不爽,咔嚓了鲧。

唉,这就叫人事啊!我同样没看出舜有什么治水的才能,但人家却坐大位,你辛苦九年却被问责,还是处罚最严厉那种。

舜杀了鲧后,又找大禹治水。想来当年对亲情都是比较淡薄的,杀父之仇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也再一次印证了那时候对无用之人的死,大家都是没什么感觉的,觉得这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

后面好多篇幅都是说大禹如何治水的。老实说,我水平太有限,看不太懂,也不想深究。

大禹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什么工作狂。书上说的是“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他是吓怕的!以前当公务员失职的要掉脑袋的事,你能不用心吗?

介绍完如何治水还有一些对话。看得也是稀里糊涂。文风好像突然变了。语气助词特别多,像换了人写似的。

这种文风到汉朝好像还挺流行。虽然说我国文字语言博大精深,但到汉朝还没到精深的地步。个人感觉哦,就是对文字的掌控还没成熟,利用环境语言烘托气氛的能力不够。又或者因为那时候写字是用竹简的,成本高,文字不得不精炼。反正我看着就像看歌剧,都是比较夸张的语言。

一连串看不太懂后,大禹即天子位。国号夏后。

夏朝的历史很具有争议性。因为它缺乏考古证据。我知道的皮毛知识就是西方的历史学家没有承认夏朝的存在。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的研究进展。我们知道的记载也多数为传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等神话故事都是在夏朝发生。除了说明那时候比较热之外,还真很难把他们当作正史记载。

《史记》当然也没采用这些神话传说。而是流水账一般,把夏朝天子逐一罗列一遍。

有意思的是,这里写大禹死后把帝位传给了益,而益又把位置给回了大禹的儿子启。因为“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过渡得十分和谐。而我们一直知道的历史是大禹的儿子启杀了益,结束了禅让制,改行了世袭制。

无论怎么说,后世君主从此都开始了世袭制。

寥寥数语之后,夏朝灭,商汤兴。

读书笔记——读《史记》一五帝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写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神话时代。司马迁对于玄之又玄的神话传说没有过多的描述。毕竟是史书,想看神话移步《山海经》。所以这里的三皇五帝都比较接近普通人。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司马迁采用的是跟周朝差不多的制度。天子、诸侯。时代久远,没法考究。这样描述也方便当时社会的人容易理解。

接着就是炎黄大战、擒杀蚩尤,四海平定,天子正位。炎帝跟神农氏是不是同一个人,至今都是没有结论,也不可能有公认的结论。“炎”更可能是部落的名称而不是单指一个人。同理,黄帝、蚩尤等也可能只是一个部落名称。不过把他们说成一个人,就让人们比较容易理解,起码看起来代入感强烈一些。

打了胜仗,公孙轩辕改叫黄帝,属土德。这土德就是“金木水火土”里面的五行之土。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玩过游戏的人应该都很清楚。一个朝代属什么“德”是比较重要的无聊大事。每个朝代的更替都会选一个“德”,它跟前朝的“德”都是或生或克的关系。以表示自己的朝代受命于天,是合法的。正常程序应该是,先有自己属的是什么德,受命于天要推翻腐朽的前朝,所以我才取而代之,顺应天命,不得不为。但大家都是反过来用的,先捏掉前朝,再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德。

黄帝的土德是尚黄的,估计用的旗号都是黄色。为什么土德会是黄色的呢?因为比较多人相信黄帝是来自黄土高原。黄色的土地,给当时人民带来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注定会深深地留在每一代子孙记忆中。祖先发迹之地是“土”,黄色的土。

个人更倾向于相信,黄帝之前的祖先们,过的是游牧生活。远古时代,根据现代基因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而走出非洲的古智人,大约不到200个。经过万年为单位的不断迁徙、繁衍,华夏族的祖先的祖先们到达了黄土高原。不知道大家见过黄土高原的黄土没有,非常的细小松散,很容易刨开种植农作物。对于还是使用石器的先祖们(这时候人类还是处于石器时代),这样的泥土很容易耕种。有了耕种就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的住所,越来越不需要逐草而居。食物充足,住所稳定,人口就能稳步增长,部落就能发展壮大。

炎黄部落可能都是羌人。“羌”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牧羊的人”。原始的图腾应该就是羊。所以有学者研究出华夏民族不是龙的传人,而是羊的传人也不奇怪。从图腾来看,炎帝跟神农氏应该不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部落)。因为神农氏的形象的牛头人身,明显是以牛作为原始图腾。

炎黄之战,两个部落或者是部落联盟经过碰撞后,形成了更大的部落联盟。随着部落的扩张,终于走出了黄土高原,到达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跟本来就在这里发展的蚩尤部落联盟发生摩擦自然不可避免。蚩尤部落是夷人。“夷”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持弓的人”,属于渔猎民族。既然是渔猎,图腾多半是会飞的飞禽、能游水的有鳞片动物。虽然蚩尤吃了败仗,但那时候的战争不可能也不必要赶尽杀绝,无非就是争夺领导地位。最大的可能就是相互融合。

相互融合后的部落联盟,各自的图腾有长角的牛、有胡须的羊、有会飞的飞禽、有鳞片的鱼„„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像传说中的“龙”?!(个人甚至觉得,龙的主体是鳄鱼,从鳄鱼身上再改造加工慢慢地就成了龙的形象。)

回到《史记》。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多子多福啊)。正宫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二儿子又生了个儿子叫高阳。黄帝驾崩后,高阳为帝,就是颛顼。这里也有提到,黄帝的儿子不都姓公孙。看来古时候不一定要跟老爸姓的。

坐帝位的不是长子嫡孙!这为后世废长立幼提供很重要的依据。

颛顼好像没什么事迹,寥寥数语后就驾崩了。高辛立上台,称帝喾。他是黄帝大儿子的孙子。这也为后世王爷争皇位提供了些论据,龙椅是有能者居之的,不一定世袭!

帝喾也没什么事迹,很快就写他翘辫子了。死后帝挚接位,“不善”,改为他弟弟放勋接位。放勋就是比较有名的尧!

尧比较大的事迹就是制作了历法,从尧开始才有了年的概念。

尧坐帝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治水。人类文明的摇篮就是河流,也就是水源。大家都是沿河而居的。但河水也是会有泛滥的时候。而且五帝时期,水患更是出了名的非常的严重,后世也没有比那时候更严重的记载。

书上说尧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定下了中央-四方的概念。天子统治天下,呆的地方就是中央,世界的中央。其他四方分别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古人对这些“非文明”种族的划分非常严格,只有相邻两个方向的种族能合称,因为相邻两个方向容易“串门”,例如蛮夷、戎狄等,而不会出现“狄蛮”、“戎夷”一类的词。

其实中央-四方的感念并不是尧提出的,历史上是周朝才开始宣扬开来。此说法对华夏民族非常的重要,是华夏民族超强同化能力的基础。往后中原地区被外族入侵了无数次,但每个外族都要谋求自己的“正统”出身。谋求的过程,自己也慢慢接受了中原文化。最终结果就是自己被华夏文化同化,成为了华夏民族中的一员。只有一个外族例外,就是当年的蒙古人(仅限元朝时期)。因为蒙古人打下的疆域非常宽广,目光自然也是世界性的,知道中央之国其实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外面的世界大得很。所以蒙古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是历朝历代最短的。既然你不能融入占多数的群体,那就滚蛋吧,等你想通了再回来。

尧在位70年,通过考察,找到了人才——舜。舜辅政了二十年,尧觉得老了!(70+20年哦,亲)要舜当天子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禅让”。尧是在辟位后二十八年才去世的!尧真是个长寿君王!

尧死后有三年国丧。好像守孝三年这种事情就从这时候开始有的。

后面就是对舜的事迹的大段陈述。舜居然是颛顼的七世孙,也就是还是黄帝家的人。折腾这么久,天下还是自己家人信得过啊。看来尧盛赞舜品德高尚很有水分。不过呢,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样追溯上去,都是同一个祖宗的事确实很容易发生。

舜是品德高尚闻名的。老爸想杀他,继母想杀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想杀他。哦,不是想,都已经是付之于行动好多次了。舜每次都大难不死,回来还是很孝顺父亲母亲,关心弟弟。无语。

很奇怪的是,大家对杀人这事没什么说法,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想想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又是平均分配。食物不足,自然不希望无用之人留着分粮食。杀了无用之人,大家都能多分点,对生产又没有影响,所以大家对杀人这事都是不以为然。

舜除了品德高尚外,其他功绩都是闪烁其词,好像还都是大禹帮他干的。对舜的一家来说,品德高尚又不能当饭吃,舜无疑是个“无用”之人,所以都想杀他。这个世界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舜老了后,继续禅让给禹。禹推让一番才肯即位。《五帝本纪》还没开始说大禹治水的事情,下一章才展开。

为什么我对舜无感呢?因为按书上说的,他有点道德高尚过头了。一个人如果太完美,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不真实。真实的个人不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尚且会花很多钱去买一个手表,这表示他还有虚荣心,而不是一个完人。

第一章司马迁表明了当天子的基本要素,就是“德”!

每章的最后基本都是“太史公曰”,其实就是司马迁自己曰。那为什么司马迁不写上自己曰呢?因为华夏族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后人们更相信祖先们说过的话。自己说的话不够分量,祖先出场搭救。祖先要是个名人的话,更是多人喜欢。你的观点他的论述,全部归到祖先的名下。最最典型莫过于孔子孔圣人。“子曰”是事情多得数不清,天知道哪些才是真的“子曰”。这样的习惯不单是古人有,现在的人也经常这样。最典型就是微博上的谣言。哈哈,龙的传人,一脉相承。

第三篇:读书笔记

读《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所感

2011在职集中班 20111600007 李集生

威廉·伊斯特利的《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内容提要:作者将现代经济理论和他在世界银行的工作见闻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本通俗易懂、风格独特而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自二战结束以来,经济学家就开始了热切的寻宝之旅,希望可以找到灵丹妙药,让众多的欠发达国家也能像欧洲和北美的富国一样富有,让那里的穷苦大众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许多次,他们都以为找到了这样的灵丹妙药,从外国援助到外国直接投资,从扶植教育到控制人口,从根据改革状况提供贷款到根据改革状况见面贷款。不幸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是经济学家们顶礼膜拜的经济学出了问题,还是经济学家们提出的药方出了问题?

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探索国民财富增长的奥秘始终是个令人神往却又极富挑战性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宏观经济学家把主要注意力从商业周期转向了经济增长,大量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将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一部分经济学家也在反思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界在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上所犯的各种错误。一书则是这其中引人注目的著作。

伊斯特利主要从事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同时长期任职于以减少发展中国家贫困为主要宗旨的世界银行,参与了大量援助发展中国家的

项目。这使他非常熟悉经济学界和国际组织的思路和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的问题也有着切身的体会。《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书面对的是一个沉重的事实:一方面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最近几十年中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在半个世纪以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上万亿美元援助收效甚微。作者认为过去经济学家们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基于这些“药方”的国际援助也往往事与愿违。

该书由两大部分构成。在第一部分,作者逐一批判了曾经被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奉为至宝的各种“灵丹妙药”。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如日中天的投资缺口理论。受前苏联工业化成功的影响,那时人们相信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是资本积累。但是发展中国家储蓄率普遍偏低,缺少维持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巨额投资,这样就造成了投资缺口。当时经济学界和国际组织普遍认为只要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就可以弥补投资缺口,从而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但是实证研究表明,短期内投资与增长的关系很松散而且很不稳定,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并不取决于投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经济援助不仅没有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它甚至没能增加这些国家的投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政策没有考虑该书一再提到的原则:人们总是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回报率高,人们自然就对未来进行投资。如果回报率低,增加经济援助也不能改变未来投资的激励,受援国只会用这些钱来购买更多的消费品。

当大多数人认识到资本并非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时,很多经济学家开始深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几乎为零。不少非洲国家的教育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东亚国家,经济却停滞不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均GDP增长率与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率之间根本不存在相关性。即使把非洲国家从样本中剔除,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伊斯特利对这一惊人发现的解释仍然与激励有关。一个国家的教育有没有足够的回报率和人们愿不愿意投资教育有关。如果缺乏对教育的激励,即使政府强行规定入学率,由于质量低下,教育也不会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控制人口是经济学家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又一药方。但是研究表明,人口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并没有多少显著影响。伊斯特利认为人口数量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需要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判断。同时他认为发展是控制人口的最好手段,因为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收入较高的父母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成本较高,他们往往会选择生育较少的子女。这也再次验证了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一原理。

援助、投资、教育、人口控制、调整贷款和债务减免等都被证明并非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在书的第二部分,伊斯特利认为这一切并不是经济学本身的错误,而是忽视了“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一经济学基本原理造成的。只有当经济发展中主要参与者有着正确激励的

时候,经济繁荣才会降临。首先政府必须要有良好的激励。好的政府应该积极促进技术进步,提供公共物品,努力减少腐败。其次是企业的激励。如果分配现有财富比创造新的财富更有利可图,那么这种激励将促使企业从事各种“寻租”活动而不是致力于经济发展。

作者的结论是过去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激励搞对”。伊斯特利认为“把激励搞对”仅仅是一个原则,如何实践取决于具体情况,他很明智地没有开出自己的“灵丹妙药”。

虽然伊斯特利在全书中对中国着墨不多,但是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中国。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重新调整激励的历史。通过改革打破铁饭碗,将责、权、利联系起来,目的是增加激励,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的是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都是企图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中国地方财政承包制度则是促进地方政府努力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因素。与此相反,俄罗斯地方政府的财政留成率非常低,因而得不到发展经济的激励,这使得它们逐渐走向掠夺当地企业的道路。对于中国的贫困地区,来自中央和发达地区经济上的支援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建立起适当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1. 为什么经济增长很重要?因为从富人手里夺取财富分给穷人没有靠经济增长提高穷人收入的收益大,经济增长需要对各主体的适当激励。

2. 传统的帮助贫困国家摆脱低收入水平的方法失败的原因。1)钱纳里的缺口论:弥补投资缺口。

哈罗德多马模型,投资支出占GDP的比例与经济增长率保持固定比例。

阿瑟刘易斯:过剩劳动力模型资本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进而认为建设工厂会吸收过剩劳动力而不会影响农村的生产。罗斯托的起飞论:实证证明15个国家中只有3个符合起飞理论。迷途50年之久,投资缺口论最终寿终正寝。

2)索洛余值:事实证明投资并非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由于及其与工人的比率即资本劳动比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但事实上,工人人数一定,则工人需要奔跑于机器之间,边际收益递减。(一种要素相对不变,另一种要素不断增加,不会导致产量无限增加。)此时还出现一种勒德谬误,即认为机器吃人,砸毁机器来避免工人失业。索洛模型假定,所有国家有相同的技术与技术进步率,而别一个技术会在各个国家流传。此处的发现的问题是资本稀缺会提高资本收益率,但穷国不吸引资本。

3)教育:Pritchett(1999)发现教育资本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不相关,所以正规入学率可能不是一个衡量知识的很好工具。但人们在获得知识和技能是,对影响未来投资的激励做出反应。单没有一个

国家是在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条件下走向富裕的。(但有知识的人倾向于分配财富而非创造财富,如外汇黑市的存在,政府寻租,低价放出外汇,在黑市上高价卖出,获利。)

4)人口:当认识到取法经济增长激励可能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效果欠佳的原因后,经济学家开始转向另一条思路:控制人口增长,以节约机器和学校。)发展是最好的控制人口的方法。富人时间昂贵不愿意耗时耗力去照顾孩子,穷人会生育较多子女。孩子少初始投资高,则初始技能高,回报多。

5)国际援助:应伴随增长而调整。对于债务减免只有两个条件才使其有意义,其一,有充分证据表明不负责任的政府已经成为了有良好政策的政府。第二,这是一个不能重复的一次行为,避免一穷人为人质,所要国际同情。

3. 边际收益递增,外溢、互补和贫困陷阱

知识互补使高技术工人迁往发达国家(边际收益递减却认为低技术工人应该迁往资本富裕国家。)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和机器形成强烈互补,才能抵消机器的边际收益递减效应。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源于知识互补和外溢。

技术力量形成的创造性破坏意味着,一个国家未来的成功要取决于过去走的道路,某些技术能带来后续持续的创新潜力,某些则只是当时

起作用,造成了不同国家接受技术援助或者开发新技术后的不同发展结果。

运气也很重要,经济增长依赖于初始条件以及与其,以外的灾难会改变初始条件。

4. 增长中政府和社会多元化的作用

因果关系常常会被混淆,比如19世纪俄国农民的故事。农民发现在天花病人多的村庄去的医生也多,而天花病人少的村庄去的医生也少。他们认为医生的到来导致了天花,于是便向医生们开枪。是负经济增长导致了恶劣的政府政策还是相反?或是双向因果关系? 制度失败-腐败。政府官员具有窃取他们利益的强烈愿望,这是最明显的损害经济增长的激励。并且分散化腐败的掠夺率要高于集中化腐败。

社会多元化-在更平等的社会里,占多数的穷人会投票对富人征收地税,因为从财富再分配中获得的收益要低于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这个故事可以说明高度的不平等往往伴随着经济的低增长。

富人与穷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拥有更多的金钱。要探究贫困国家的繁荣之路,我们面临的问题远远超过了已经得出的答案。

为什么当我到达日内瓦时满目所见皆是繁荣景象,而几小时航程后所见到的拉哈尔却遍地贫困?为什么西欧、北美和环太平洋地区的

一些地方人们非常富裕,而生活在穷国的50亿人民要遭受贫困之苦?

我们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还没有灵丹妙药可以帮助穷国走上富裕之路。

只有当所有的经济主体具有正确的激励时,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政府的激励引发了技术采用、对设备的高质量投资和高质量的教育,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援助者面临正确的激励,将资金提供给那些具有良好政策的政府,使其资金取得良好回报,而不是将资金提供给那些具有恶劣政策的政府,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穷人获得良好的机会和激励(这要求政府福利项目对穷人增加收入采取奖励而非惩罚措施),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存在严重政治对立和冲突而是达成投资共识时,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当一个可问责的政府充满活力地承担起公共品(如健康、教育和法治)投资时,广泛和深人的发展才有可能出现。

为了解释贫困国家的发展过程为什么失败,我讲述了一系列不当激励的例子。由于政府的一些政策(如高黑市汇率溢价和高通货膨胀)对投资实施惩罚,私有企业和家庭就不愿意投资。为了实现经济增长,需要对穷人的收入实施补贴,但政府往往不去提供这些补贴;相反他们采取了惩罚经济增长的政策,因为多元化的利益集团进行争斗,着力于进行再分配而非投资。援助者往往出于政治考虑对那些没有实施改革的政府提供援助,这样就恶化了受援国政府的激励。内部派别对立的政府没有足够的激励向穷人提供补贴和公共卫生、教育、通讯以及交通服务,而这些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指出问题相对容易,而要提出解决方案就困难得多了。要取得进展,必须创造良好的经济激励,对于政府、援助者和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第一,政府必须有良好的激励。一个国家的政府面临着创造私有部门发展的激励,还是掠取私有部门的激励?如果是在一个利益集团对立严重而又缺乏民主的社会,基于不同种族或者阶级的各利益集团进行着恶性的竞争,那么,答案可能就是后者。在这样的社会里,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腐败,但是可能意味着利率要低于通货膨胀率(从而意味着民众的储蓄遭到掠夺),或者是高出法定汇率数倍的黑市汇率(从而意味着出口商的利润遭到洗劫)。

在一个具有良好制度的民主社会里,制度可以保护少数利益群体的权利,可以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体经济自由,那么,政府就面临着适当的激励去发展私有部门经济。我们可以憧憬一个美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政府并不会去窃取财富,他们致力于提供基础设施,他们还会向穷人提供帮助。

第二,援助者必须有良好的激励。如果援助机构不受约束的话,他们可能会陷入官僚政治决定援助贷款的泥潭,发放贷款而非真正对穷人提供帮助将会得到奖励。所以,解决方案是形成一个公开的“援助竞争”,每个政府基于其历史表现以及可信的、公开的许诺争取贷款。我们可以憧憬一个美好的前景,国际援助机构提供援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争取来年的预算,而是将援助资金提供给那些真正有助于

穷人发展的地方。

第三,私有部门必须有良好的激励。个人和私有企业有时会面临不良的激励,因为政府的政策会导致其投资成果受到掠夺。即便是社会整体上存在良好的经济增长激励,穷人也可能面临不良的激励,因为一个人的生产率依赖于其合作伙伴的生产率,而穷人的合作伙伴往往也是穷人。如果在穷人提高收入时对他们实施奖励(而不是像现在大多数福利项目那样实施惩罚),那么这些穷人面临的激励就会得到改善。我们可以憧憬一个美好的前景,穷人们将会像富人一样对激励做出反应。

如果说在经济增长探索方面没有学到其他东西的话,研究贫困国家的经济学家至少应该抛弃我们以前的一些傲慢态度。

研究贫困国家繁荣之路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描述贫困国家的问题,但是要找到解决贫困的办法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我所提供的建议其实并不是一张具体的药方,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更多的资金才能达到目标。但一定不能放弃探索和研究,要知道,没有什么比放弃更悲哀。

当回忆起对巴基斯坦女校的访问时,我不禁感慨万千。滚滚的运河水浇灌着肥沃的麦田,麦穗已经飘香,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与破旧的学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花朵一样的小女孩竟然连书本都买不起。我祈祷他们的未来会更好。也许,在未来50年,对经济增长探索的成果会超过过去的50年,更多的贫困国家可以最终走上富裕之路。

第四篇: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指导 2009-01-07 17:48:05 阅读203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从内容来说,无非两类,一类以记书的内容为主,一类以记自己的感受为主,前者多是为了吸收,后者多是为了思考。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记在书上,一种记在本子上,再一种是记在活页纸或卡片上。前两种比较系统,复习起来可以联系全书;第三种比较灵活,可按问题重新组合,便于检索,或根据需要再次分类研究。在阅读时应选用哪一种方法做笔记最好,要根据阅读的目的和个人的习惯、能力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

下面介绍经常被采用的几种笔记形式,同学们可按阅读的步骤选择使用。

一、符号笔记

就是用不同开头或不同颜色的线条、图形在书刊上作出标记。例如用绿色的直线表示重点,用蓝色的波纹表示疑难,用紫色的双圈标在句末表示赞赏,用红色的问号标在正文左右的空白处表示内容有错误等。有时还可以配合符号,写上简要的几个字,使符号的意义更具体明确。

这种笔记,一般在初次阅读时使用,目的是引起注意。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有些问题须作进一步思考,或者要设法记住它,便随手标示出来,准备回过头来仔细研究。必须强调的是,书刊应是属于自己的,才能在上面打上各种标记。

符号笔记的各种符号,各代表什么意思,由自己掌握。对那些比较长的段落,还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层次,以使其眉目清楚,条理系统。但要注意:各符号使用前要加以设计,线条和图形的含义要固定,阅读自始至终都要前后一致,也不能一天一变,反而把自己弄糊涂了。使用的符号不可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明白。还要注意圈点和勾画的地方也不宜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起不到重点的作用。

二、批注笔记

批注笔记就是在书眉上写上校文、订误、提示、心得、评语等眉批,或在原文后面加眉批,在行与行之间加行批,在正文两白边旁批,在佳妙处加旁点,在最精辟处加旁圈。这类笔记的好处是随读随写,不受约束,往往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写得好的批注笔记,小而精,见解独到,一语破的,能启发顿悟,即所谓“思理入妙,要言不烦”。这样的批注是哲学思辩性与文学精炼性的统一,不但于笔记者本人有回味的价值,其他读者亦以一睹为快。古人就很珍爱这类批语笔记,像李贽的《史纲评要》,金圣叹、毛宗岗评的《水浒》和《三国演义》,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流传甚广。

批注时应该做到即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批语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点根据来。随便加上一些“好”、“绝妙”或“废话”、“胡说”之类的话是没有用处的。但批语也不应过长,啰里啰嗦地说不到点子上也不好。

和符号批记一样,这种形式也是当书刊是属于自己的才适用。

例一:

我说这三个例子是说明:毛主席也是封建社会农民家庭出身的一个孩子,他也曾经迷信过,他也曾经读过古书,他也曾经研究问题开始注重一个方面,对另一个方面没有注重。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从迷信中觉悟出来,否定旧的;他之所以伟大,更在于他敢于承认旧的过去。

四个“也”突出作为普通人的特点。说明伟大的原因。

(周恩来《学习毛泽东》)

例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盼春。以下描春

春草图。

小草的动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

树上、花下、遍地:春明明媚,令人沉醉。

春风图。

嗅觉写出春风的沉醉,视觉、听觉刻画出春风的和谐。

(朱自清《春》)

例三: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

迂腐

炫耀

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鲁迅《孔乙己》)

三、摘抄式笔记

就是把原文重要的语句、数据、公式、定理、精彩段落、精辟的论述、佳句、警句或重要的史实、资料等摘录下来,甚至全抄原文,以便日后查检。关于词句、个别论点、个别事物的摘录,则宜用卡片或活页约的形式,以便于分类保存查检;整本书或长篇文章的详细抄写,宜用笔记本的形式,可多备几个笔记本。按需要门类分别抄写。更为省事的就是将这些文字(或图画)剪下来,贴在笔记本或不用的杂志上,如果书刊不是自己的,则可以先复印后剪贴。

采用摘抄式笔记须注意:

1.要摘抄那些精彩、有价值、有必要的内容;

2.摘录后要经过核对,注意与原文相符,甚至标点符号也要与原文一样,否则就有可能把作者的原意弄错;

3.摘抄前后或中间有所省略,要用省略号表示。如果遇上原文已有的省略号,要加括号注明“(省略号为原文已有)”,以便区别;

4.摘录可以帮助记忆,同时,抄录下来的资料也有利于保存,便于今后温故知新或写作征引,所以,一定要在抄录(或剪贴)后注明资料的来源,如书名或刊名、编著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等,需要时可查考原文;

5.使用卡片摘抄资料,一张卡片只能记一条材料,不能因为怕浪费纸张而在一张卡片上记几条材料。否则,不便于分类,也不便于检索;

6.如果能在抄录后,随时写一点体会、感想,可以促使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例一:(妙录名言)

类:名人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页。)

——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习惯

例二:(摘抄优美的语句)

类:作文·写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红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娇羞欲语。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好一幅迷人的景色。

(描写夏日荷塘景色。摘自《荷叶咏》)

见《散文选读——少年课外阅读辅导》第119页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

四、索引式笔记

就是将所读书、文中的重要资料,按问题性质记明出处、作者、页数等在卡片上。索引是检索资料的一种工具。严格说来,它同勾画一样,还不是真正的读书笔记。在什么情况下要做索引笔记呢?第一种情况是为了研究某个问题,急于从很多书中找全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读过以后来不及摘抄;第二种情况是整本书中有关某个问题的论述材料很多,简单抄摘不解决问题,详细抄下来又太耽误时间;第三种情况是自己有这本书,只需要按问题编出索引,随时查阅起来就很方便,不需要时再专门抄摘;第四种情况是有时做的专题笔记很多,使用时查阅起来仍有困难,也还需要做一个笔记材料索引。做笔记材料索引的方法,将在后面第二节谈到。

索引的特点就是只记一个意思(或文题)和出处,非常简明。除了方便查阅外,有时单把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索引浏览一下,也非常有益,能够帮助你概要地掌握全部观点和材料。

例一:(笔记材料索引卡)

春(朱自清)

类:散文

见《读书笔记》3号本第5页

例二:

如何培养创造力

类:创造篇

见杨智主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

第115-118页,第257-259页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五、提纲式笔记

提纲,就是把整本书的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依次地记载下来。提纲是一篇作品的明细表,采用不同种类的提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作品不同角度的内容。所以做提纲式笔记既概括了读物内容,锻炼了概括能力,又使我们印象中的作品更具条理性,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逻辑结构、作者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复习时便可凭借这些提纲生发开去,产生丰富联想而又不把主要意思遗漏掉。不少同学就是通过提纲的办法,把书“读薄”的。

提纲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段落提纲、情节提纲、描写提纲、说明提纲、人物提纲、论点论据提纲和论证提纲等多种。但使用最多的是段落提纲。

例如: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根据第一部分的内容(1~8小节),可编写提纲如下:

1.(1~2小节)夏秋季百草园的景色及情趣。

2.(3~6小节)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话般的色彩。

3.(7~8小节)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的乐趣。

六、提要式笔记

即把原文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这种笔记写法,常常在谈长篇、中篇的各种书籍时使用,可记在卡片、活页纸或笔记本上。这种笔记要求首先要把原文读通、读懂,抓住重点,然后再把基本内容概括出来,力求文字简明扼要,目的是使自己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回忆起书的基本内容。如是故事或小说等记人叙事的文体,就应该抓住它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中心思想,用很简洁的文字予以概括;如是论说文体,可按论证的结构将论点、论据记下来,主要观点力求不遗漏,对阐述、论证部分可以从略。刚开始学写整一本书的提要,可以参考书前(或书后)的内容提要,也可以做提纲笔记,先练习编写文章的段落提纲,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时间一久便熟能生巧了。这对提高综合、归纳能力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例一: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提要: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作的长篇小说。根据唐代名僧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剧本、杂剧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全书一百回。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大闹天宫;第八回至第十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交待取经缘起;第十三回以后,转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降妖伏魔,化险为夷,安达西天。小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神猴孙悟空为主人公,将社会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曲折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捣乱封建秩序,不畏强暴,战胜困难,同一切灾害和邪恶作坚决斗争的精神。

例二: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提要:

小说主要描写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北京一批青年爱国学生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斗争事迹。林道静是书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要求进步、向往革命又比较脆弱、耽于幻想的青年,但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在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优秀共产党员的教育、帮助下,经过痛苦的思想改造,终于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全书围绕着林道静这个主要人物,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青年群像。如追求光明的许宁,文静幼稚的王晓燕,自私庸俗的余永泽,醉生梦死的白丽萍,还有无耻的叛徒戴愉等,都颇有个性。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进步青年学生的苦闷、彷徨、斗争、欢乐,也鞭挞了少数渣滓的卑鄙、无耻、可恶,再现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生活,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作用。

七、读书心得

读书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经过认真的思索,参考有关的资料,联系社会实际或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的实际,总会有一些见解、体会和心得,把这些体会或心得写下来,形成完整独立的一篇文章,就是读书心得,也叫读后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与批判。总之,读书心得是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与上面介绍的各种形式相比,这是读书笔记中要求更高的一种笔记形式。

写好读书心得,是理解原文内容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写好读书心得,需要了解其写作规律,注意其写作方法。

1.要认真阅读原文

读书心得顾名思义就是要先读后得,要有感而发。而“读”是“得”的前提,读者之“得”则要建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

2.要介绍读物的概况

读书心得是读后之得,因何而“得”应讲清楚。这就要求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读”的内容,就是概述读物的内容要点,或者主要的中心思想,或者直接引用原文的某些文字。然后,再引出自己根据以上内容的感想。这可以说是写读书心得较为固定的格式。

3.必须观点鲜明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读书心得和原作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必须紧密相连;从观点上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你赞成某个作品的观点,可以在读书心得中表示拥护、支持、称颂;如果不赞成它,则可以批评、论争、斥责、反对。无论褒或贬,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立场鲜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会使文章失去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处理原作和感想的关系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观点不同时,不要把原作的意思扩大、缩小或断章取义,随便歪曲;另一个是观点相同时,不要以原作代替感想,把读书心得变成原文内容的复述。

4.要重点突出

读书心得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围绕着原文的主题与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谈感想、发议论,也可以围绕某一角度、某一侧面集中抒写感想;既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内容充分发挥,也可以就书中的内容与其他读物加以比较,写自己的认识。但无论怎样写,都要善于捕捉和抒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注意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5.要有真情实感

俗话说,情真才词切。一篇好的读书心得,不但可以使读者看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情况,还可以使读者跟着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去寻味原作的感情所在。矫揉造作,言不由衷,甚至无病呻吟,非但不能讨好,还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6.必须联系实际

读书心得的“得”固然是因“读”而发,但是,如何“发”,就不能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或社会实际、现实实际。这一点是读书心得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界限。读书心得既不像某些文艺作品那样,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像某些专著那样,可以专谈某些业务知识。联系实际,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一样;要注意分寸,不说大话,不说空话。联系实际,要努力发挥联想,不要拘泥于原文,思路要开阔,联想要丰富。

7.要以议论为主

读书心得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应采取议论为主的方式。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来表达中心思想。“叙”,就是引述读过的文章中体会最深、教育最大的那个章节、那一段或一句话、那一个人物。“议”,就是在“叙”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是“叙”的深化。必须强调的是,读书心得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间或援引原文,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它只是服务于写体会,不能为引用而引用。援引原文有这么几种情况:或者因为感想由它而来;或者感情需要借它而发;或者作为述的对象;或者作为议论的根据。总之,如果不是出于表达上的实际需要,就不要过多地援引原文。“议”为主,“叙”为宾,“叙”是为“议”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也常常辅到抒情,采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做到叙述简洁,议论精当,抒情真挚。

常写读书心得,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和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利于促进读写结合。

例文:

读《卖油翁》有感

《卖油翁》这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他因此而感到自豪。一个卖油的老人看了,只是略表赞许地说:“无它,唯手熟尔。”他把油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住葫芦口,将油通过钱孔灌入葫芦中,葫芦灌满了,钱孔却没有沾上一滴油。他自谦地说:“我亦无它,唯手熟尔。”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只要经过刻苦练习,达到精熟,任何本领都是可以掌握的。

我们常常看到,老农能预测风雨,善于治理田地;工人能操纵机器,加工出精密的复杂的零件;演员能扮演各种角色,做出生动的表演;画家能运笔自如,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对此,人们总会发出种种赞叹,称他们是“天才”。岂不知这一切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他们勤学苦练,长期积累经验,达到熟练的结果。

我们有些同学常常羡慕那些学有专长,身怀绝技的人。自己也想试一试,今天学一会儿提琴,明天练一练画画,但是浅尝辄止,一磁到困难就放手不干了。叹息自己缺少音乐和画家的天赋,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其实这些同学的脑子并不笨,有的人玩起扑克牌来是常胜将军,但在数学竞赛中却是倒数第一名,说到底是后者不如前者那样练得多,没有达到“手熟”的缘故。

掌握一种技能,获得一种本领,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只要勤学苦练,就能达到精熟。我们青年人不应该自暴自弃,只要树立信心,勤奋起来,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八、读书札记

就是把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感想或对读物内容的意见、见解、补充、评价、质疑等随手记录下来的一种笔记形式,故也称读书随笔、随感。与读书心得比较,读书心得侧重“得”,读书札记侧重“评”。读书札记不同于一般读书摘要,它能反映作者的鲜明观点和认识,同时又将自己摘引的材料用于札记中;也不像批语笔记那样,只在书上批几个字和一两句话。

读书札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字数上来看,札记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成为一篇文章,也可独立一小段。从形式上看,札记没有固定格式,怎么想就怎么写,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对全书的内容发表感想,也可能考证、注释名篇佳句。这种笔记带有更多的创造性,积累多了,就能形成有价值的著作。对一般同学来说,最好在标上日期和页码的笔记本上做读书札记。对于细心的同学来说,用活页纸做读书札记更方便些,当然也要标上日期和页码。

写札记需要注意:

1.要对读物的内容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敢于超越书本上的观点;

2.善于抓住自己的思想火花、设想、灵感,即使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断的想法,也要随时地记录下来,以便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

第五篇:读书笔记

窗边的小豆

[日]黑柳彻作者: 子

译者: 赵玉皎

ISBN: 7544222977

页数: 288

南海出版公出版社: 司书名: 出版时间:2003-1-1装帧:平装 890×1280毫米开本: 1∕32 插图: [日]岩崎千弘 版次: 第01版 纸张: 胶版纸

最近在看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它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小豆豆就是作者自己。小豆豆曾经由于过分淘气而被退学,后来就来到了小林宗作老师创办的巴学园里就读,也正是这段际遇,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小林校长独特的教学方式,亲切与充满关爱的为人,给巴学园的每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包括我这个读者。

我很欣赏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他把大自然给孩子们当天然的“教室”让孩子人去观察与探索。而且还欣赏小林先生对儿童的尊重,他用爱心与信任给小豆豆贴上了永远撕不坏的好孩子的标签,使得她有了今天的成就!小林校长的巴学园是丰富多彩的,他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某些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他的学校也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思想。每天,孩子们如果上课效率高,一上午就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解决了的话,老师就会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去散步,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在散步中,孩子们看到什么,老师就相应地渗透相关的知识。在与大自然那么亲密、融洽地接触中,孩子的思想被放逐了,心灵被解放了,到处充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那是在学校里永远也学不到的。最有心的是,有一次校长还请了一个农民给孩子们上课,地点设在了校外九品佛的池子旁边,农民老师给孩子讲起了如何种庄稼,边讲还边在地上做示范,从除草到翻地,从培垄到播萝卜的种子,施肥等等,一项一项地做给大家看,还给大家讲了别的有关虫子,鸟儿,蝴蝶,天气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干完了播种的活儿,孩子特别的高兴,一个个俨然成了播种的高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种的庄稼了,他们总会凑到一起谈论自己的庄稼的事。那是多么精彩的一课啊!相信孩子们定会终身难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不断地发现他们特有的品质;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观察、创造,因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在经过20年,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会如天上的繁星般数不胜数。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颗聪明、活泼的小豆豆,有幸落在了一片自由、开放的土地----巴学园;一位睿智的校长,用他的爱心、耐心和童心,把巴学园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才能理解孩子。最后又让我想起了小林校长经常对小豆豆说的一句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对小豆豆来说是多么地珍贵,一直鼓励着她,支持着她,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好老师,那么今天的这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恐怕就会在“坏孩子”的阴影下,被自卑心理所包围,而不知所从。教育博大精深,而我们只有在教育的蓝天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搏击长空,才能无愧于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每位教师都来做“优良品质”的发掘者、推动者,让孩子们的心灵能自由飞翔,无所畏惧。

:[苏]苏霍姆林斯基华东师范大学

这是一本大家公认的教育经典,因此如何解读这本书就成了一个经典难题。更让我觉得困难的是,我始终无法认可这本书在教育中的经典价值,尽管它讲了不少有效的教育策略,也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智慧,也不缺少作者对教育的奉献精神与浓浓爱意。但在我的眼中,始终觉得这本书还是浅了一些,尽管有不少的有用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过于有用,让读者简单模仿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深入地思考这些教学方法有用性的原因何在。当你翻看《给教师的建议》的目录,就会发现阅读这本书的困难,因为全书只是作者教学经验文集的汇编;甚至可以给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在作者之后的一百年里,会很难发现有比这样的经验文集更为全面而又有用的文集。所以,这本书为我们提供远不只是一些有用的方法,而是透彻理解教育过程的原始资料。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如果教师关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二)要精心呵护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我相信每一孩子都是想学好的,再调皮的学生,在他的心灵深处都是渴望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这学期,有一个插班生叫邱友煊的孩子让所有任科教师头疼不已,上课坐不住,老是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学习。可是他也有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每当他觉得自己表现的不错的时候,下课时就会到我身边来问我:“老师,我今天上课不错吧?你能不能跟我妈妈说我今天在学校很乖?”他也想学好呀!“有些教师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困惑莫解。”我也常听到这样的话,但我自己尽量注意不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始终认为学生上课不愿听,那是因为我的课不够精彩。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学生非常专注地看着你,那是因为你的话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了。所以我们要思考地就是怎么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不是抱怨学生不听课。

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高尔基中国文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从此还是一个孩子的他,只得在社会上自谋生路„„

感想与感受: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忆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也许你正在为妈妈没有带你去买你想要的东西而抱怨着,可如果你想象一下高尔基的童年,那么你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动帮助妈妈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

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竟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高尔基从来不放弃可贵的光阴,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尔克病逝。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美好!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实在是天大的错误。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吗?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握未来!

每个人的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们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穷困,病痛的折磨,那种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过,大家记得书中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我想这就是对《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诠释!

段落选抄:此时此刻,我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纯洁的、飘忽不定的思绪,但这种思绪是细腻的,像蛛网一样透明,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们往往是突然爆发,马上就像陨星似的迅速消逝了,在你心中留下莫名的忧伤。这有时会使你得到安慰,又令你惶恐不安。这时你的生灵在沸腾,在融化,渐渐形成一种终生不变的形状,于是你的心灵的面孔就这样产生了。

傅雷家书

傅雷及夫人中国文学出版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

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教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

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

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

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之间的感情

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平凡的世界路遥 作家出版社 在初中,当我听到这本书,但已经没有时间去浏览它。今年春节我终于挤在吞噬它一点时间,在紧张的时候,它是非常有吸引力。

我看了这么多的小说,我总是可以发掘出来的故事,在浏览过程中的某些词的细节,心脏也是不自觉地按照剧情大纲,甚至想象或猜测最后的结局。

我总是感到他们已经练就一双眼睛,看到了开端,在年底所激动。

正如我开的“平常的世界”的第一页,在我心中的理想,我穿破烂的衣服是干净的男孩时,等候面向全部学生,吃晚饭后独自走在泥泞的土操场上,到缓慢但坚定地李破箩筐余下的两个黑馍馍,我似乎已经断定了的故事。

普通人的世界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特别解释。

已断定的最后一张照片的故事隐藏的含义,在这可怜的孩子光辉的场景并不逊色。

但事实上,当我翻过一页,然后去上,但像心脏已成为日益吓坏了惊喜。

这不是一个故事。

窗帘是一块黄土高原土地的故事。

主题曲是文革时代的红色歌曲旋律的故事。

孙少平,第一幕有,但我感到有一些神奇的普通少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他被刻画的第一个数字,由首因效应的影响,或许,我一直把他当成我读的铅,跟着他到这个故事归结。这是一个狂热的读者,狂热的忠诚读者。在那些日子里,在那个处所,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平常的事情,在家庭,萌发和建立这样一个习惯。他读了苏联的著作中,保罗知道,人谁强如钢,但也爱保罗的心脏种植富家千金的种子,悄悄地做,也没有人创造了一个公主的理想,包含他自己。但事实上,笔者是非常光辉的,它是仁慈的。他是一个黑暗的手,其实,实现这个理想的一个小单位,但缺乏一个最终为了。然而,所有这一切苏联式的充满豪情和盼望的青年,已被视为偏好。他回到了家从高考落榜,大力支撑教导事业,从一个小村解散平常的生活,但毫不迟疑地放弃丰富的手抄报版面设计[]去家的柴篮,去向下猪烹饪食物。这是一个明智和乖巧的女孩心疼。像一个梦,她是俏丽的,令人咋舌。俏丽,聪慧,仁慈,诚实,强,这是邵鸿。不能被称为了不起的女人,但绝对是一个人可能会感到女孩的爱情和亲情和尊重。我想我会是这样一个人产生这样的感受,从他的心脏的愿望深处。也是女人,我更懂得,并更多的懂得小香身,多活动,勉励更多。我很感谢作者,他让我明确地看到我的脑海中不断的自画像的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精力慰藉。

还有痴情Runye,有更多的痴情Runye,她的丈夫,他们告诉我们,这种推理的成果,取决于伏羲由V祸兮福灾害。见真情不麻烦,但它是Runye这个女人在人性的光辉光荣。

孙少平公主有干部的子女,省报记者田晓霞。保罗的妻子,因为她深爱着,这样不屈不挠的国民。当她站在旁边,他的脸明亮,以满足在黑暗的矿井只是厌倦了孙少平,取得了较平坦的公主理想。但当手抄报版面设计[]李晓霞报道,参加抗洪英雄和英勇就义的部分,在报纸上挤一个小单位的手中,我不知道什么话可以告诉。想到这,伤心。因此,实现这个理想,它是没有履行。因为这是一个普通的世界,但也告诉普通的故事,你可以有俏丽的甜蜜的梦,但可以有王子和公主一起幸福生活的成果。

我只是悄悄地告诉我,这种情绪似乎年纪。

但“平常的世界”所经历的各种这三本书,但怎么能读在这个时候,我可以透过它看到吗?

到的那些人,那些之间的故事,这给人们带来未知的情绪,可悲的是它的世界?

我不知道,但仍然是这本书的作者路遥先生致敬,他确定是一个普通的人,经历了很多非常普通的东西,所以他写这样一个Muse触摸人们的工作不够熟练。

此刻,我更加自负,更加普通的纯文本的话,更可以打动人心。

因为,我们都是普通的人。

8242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