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范文网 haoduofanwen.com,好用的范文大全!

学习红旗渠精神有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年3月底,我有幸参加了中共**市委党校组织的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异地培训活动。通过三天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学习、观摩,我们全体学员都感受颇深,深感受益匪浅。

  红旗渠位于河南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修渠工程的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工程曾被周总理自豪地称之为新中国的一项伟大建设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这次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通过现场教学、主题讲座和观看有关专题片,我们全面了解了修渠的原因、背景、艰苦程度和惠民效果。尤其是观看了对当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采访专题片后,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感触和理解。这些感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干部带头,示范效应明显。当时的极大多数干部,可以说都无愧于人民公仆的称号。前面提到的杨贵书记,自1954年至1975年,在林县担任县委书记21年!领导林县人民建成了红旗渠这一不可思议的伟大工程。红旗渠工程动工伊始,他和县长李贵同志就带头上工地、战太行,极大鼓舞了全县人民的建设热情,以致于当地都流行这么一句话:两贵前头走,群众有劲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修渠民工在太行山刷写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干部能够流汗水,群众就能流血水;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杨书记不仅要求干部上工地,还规定干部要“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干部要与民工群众“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干部的粮食补给比民工还少。有个数据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民工每天补给粮食1.8斤,干部每天补给粮食只有1.2斤。这就是我们的党员干部!群众就是这样被干部感召、引领的!

  二是不计名利,担当精神突出。红旗渠的建设,可以说是被 “逼”出来的。长期的干旱,让林县人民尤其懂得水的珍贵,也是工程上马并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1959年,大旱让林县粮食收成锐减。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各地虚报粮食产量成风。杨贵书记顶住压力,不为仕途考虑,如实上报粮食产量。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中央开始纠正“左”的错误,派谭振林副总理到河南调查。杨书记向谭副总理力陈,红旗渠工程不应该下马,而是当地老百姓渴盼了多年的民生工程。当时很多人为林县县委捏了一把汗,怕受到中央批评。幸亏中央调查组经过实地调查后肯定了他们的作法,红旗渠工程才得以继续施工。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也感悟到了林县干部厚重的担当精神:为民生计就不能过多地考虑干部的个人得失,民生就是党员干部最大的政治!

  三是顺应民心,动员能力卓越。红旗渠工程是林县人民的民心工程,林县人民也为工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修渠期间,林县人民在干部的感召和动员下,先后有数十万人次参加了工程建设。在缺资金、缺设备、缺技术的极端困难情况下,林县人民始终响应县委的号召,忘我投身于工程建设,先后有81人直接因工程建设而牺牲,却没有一家人找过政府扯皮,没有一家人要待遇,没有一家人因此而退却,这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多么卓越的动员能力和思想工作!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认为,工作必做于细,必做于实,必做于诚,方能发动群众,引领群众,方能创造出这一人间奇迹!

  四是思维缜密,工作方法得当。红旗渠工程,最初叫引漳入林工程。当工程开始后,才发现工程量远远高于预期。为此,县委一班人及时调整战略,变全线铺开为分段实施,各个击破。为避免对水源地山西群众造成过多侵扰,工程从山西段开始,也让修渠群众很快见到了成效,增添了信心。为尽早将水引至林县,县委决定将水渠的外壁建设分两步施工:第一步建设到能够通水的高度,第二步再回头加固至设计的高度。在工程进度上,为让老百姓尽早见到工程成效,避免疲劳厌战,县委采取了“隔三修四”的作法,超出了一般的思维定势。为避免给子孙后代带来麻烦、留下隐患,县委坚持与水源地――山西平顺县签订了用水协议,用36万元“买断”了用水权,避免了后代可能的扯皮。这是多么有远见的政治智慧!红旗渠至今仍有沽沽清流,也得益于县委一班人缜密的思考和得当的工作方法。

  红旗渠已经建成近半个世纪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引水工程,也是我们新中国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不懈奋斗!
22726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