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范文网 haoduofanwen.com,好用的范文大全!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它的概念、定律、性质等知识是比较抽象、概括的,如何让学生去学,爱学这些知识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欢迎大家阅读!

1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一、在质疑中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内在需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成为可能。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教学氛围和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此营造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质疑的习惯,并使学生学到质疑的方法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创设这样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回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观察教师出示的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如90、36、459。这时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与个位上的数有关。”其余学生议论纷纷,马上提出反例:能被3整除跟个位上的数无关。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跟十位或更高位是否有关?能被3整除有没有规律,只能一一试除吗?能被3整除与各个数位的和可能有关,为什么?”师生一起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后来在练习中有一道题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马上提出:“它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结束时,学生又提出:“能同时被3和2、5整除时有什么特征?”

本节课教师故意在课始复习旧知,使学生造成错误定势,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主动学习的需求被大大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成为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

二、在思索中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曾经指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思考”是学生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数学学习知识的本质特征。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在数学的课堂里,学生学会理性的思维方法,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小学毕业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比性很强的练习:

水果店有苹果240千克……,梨有多少千克?

(1)苹果比梨少 A.240×

(2)梨比苹果多 B.240÷

C.240×(1+)

(3)梨是苹果的 D.240×(1-)

E.240÷(1+)

(4)苹果比梨多 F.240÷(1-)

G.240÷5

(5)梨比苹果少 H.=

整个练习打破了以往匹配题一一对应的关系,多设计了两个正确答案和一个错误答案,促使学生不能凭感觉或从事物的表象中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运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在联系与区别中得出结论,并自觉验证所选择结果的合理性。增加了三个备选,大脑在收集和处理时,思维不只是增加了三条信息那么简单,而是各种思维品质综合在一起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辩证性、广阔性,为后面的创造性学习做了铺垫。

2在教学设计上坚持教会学生会学习的原则

1.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建构新知”的教学中

教学中对定理、公式的导出,结论的揭示等都应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去体验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在我的课上曾有学生不耐烦的说:您就把结论告诉我们吧,何必还去推导。而我认为知识本身形成过程的思维是最难得的,由学生自己揭示其形成过程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也是在教会学生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要想办法去解决它;而在进一步理解其形成的思维过程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该怎样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教会学生思考问题

在习题的讲解中,教师应重点讲解问题“该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也可以借学生之口将整个题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并传递给学生。即便学生的思维过程有误或不甚严密,也有它宝贵的一方面,因为从中发现“有误”的过程可以帮助其他学生进一步领会问题的本质,并且可以弥补自己思维上的漏洞。教师教会学生一个结果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尽量避免走入思维的歧途。只有不断的进行这种训练,才有可能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会学数学。

3.教会学生反思、概括、升华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而反思正是为了概括,通过概括,认识才能进一步升华,才能真正洞察数学的本质。为教会学生反思,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在建构新知过程中提出“该知识体系是怎样被发现的?为什么要引入它?”等等;在解题过程中提出:“思维过程是在什么数学思想的指导下想到的?有了哪些收获?能否引申和推广?对我们今后解题有哪些启示?”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在每研究一个问题时便会很自然的去进行反思,从而将问题或结论总结、概括,进而在今后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游刃有余。

3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授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在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的特点,可是他们对新事物却有强烈的好奇心。针对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课件、教学模型、挂图等数学教具,让他们看得清、摸得着。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小手动起来,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

如在学习“拼组图形”这一节课时,先出示课件“机器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趣中质疑,问:“这个‘机器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几个正方形、几个圆形,几个长方形?它们分别表示‘机器人’身上的什么?”接着又用出示了小鸡、松树、小船等图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案分别是什么,每个图案分别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你能模仿着拼出来吗?试试看。经过模仿拼图,进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展开想象,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思维灵活,谁的小手最灵巧,能把日常的人物、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用我们的学具摆出来。这时候,同学们的积极性会很高,有的思考,有的已经动手摆起来了,一会儿功夫,同学们各显其能,小人、小鱼、不倒翁、小房子、电风扇、火箭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图案摆在桌面上。小结时,老师要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对摆出两种图案以上的,奖励一面小红旗,能摆出新颖图案的,奖励一朵小红花,并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敢于思考、乐于参与,既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提高。

二、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可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最近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差距,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形成认知上的冲突,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大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情景可以这样设计:有一个小朋友欲把三根小木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可怎么也搭不成,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5cm、11cm、8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把最短的边剪去2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若能连结是否组成了三角形?③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均能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小朋友为什么搭不成的原因,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相关文章

★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 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数学课堂中怎样提高学生积极性

★ 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

★ 怎样才能让数学成绩提高

★ 中学生应该怎样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 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8555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