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范文网 haoduofanwen.com,好用的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整体把握的方法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今人们对“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格外重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都有充分的体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整体把握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整体把握的方法

  一、整体把握,讲究复习策略

  (一)回顾与整理:以语文双基为内容,注重“记忆、编码与构建。”

  回顾与整理以记忆为先,以编码为主。唤醒记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编码,完善认知系统的过程。小学语文毕业复习中对知识的整理,可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为依据,立足十二册教材,覆盖小学六年级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1、基础知识的整理可采用列举法。

  (1)“拼音”有3个知识点:①巩固23个声母(包括Y、W),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②会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并能默写。③列能正确地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其中①、②两个知识点可一一写出来。③列举几个即可。

  (2)“汉字”有4个知识点:①学会2500个汉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②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框架结构。③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多义字。④掌握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三种查字典的方法。

  (3)“词语”有4个知识点:①能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抓住词语中的关键字、以词解词,结合生活体验等方法来理解词语。②能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及词的感情色彩。③能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并正确使用。④学过的词语、成语,能积累、理解并正确 运用。

  (4)“句子”有6个知识点:①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②能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扩写或缩写。③能在阅读中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作用,并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④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句式类型,并能进行句式的互换。⑤能辨析常见的语病并将其修改。⑥能积累、理解、运用一些常见的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

  (5)“标点符号”有2个知识点:①知道十一种常用的标点符号的用法。②在书面语言中,会正确的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读写方法的整理宜利用归纳法进行概括综合,形成学法序列。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1)归并段落大意法;(2)借助课题归纳;(3)利用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四个要素来归纳;(4)借助文中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来归纳等。相似或相关的知识可采用分析比较法。

  将所学知识作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分析,在鉴别中认识特点,领略规律。例如表扬稿、留言条、通知这三种应用文的复习,可从名称、称呼、正文、署名、日期等方面加以比较,找出异同,着力于应用文格式的认识、巩固。

  回顾与整理以构建为本。在充分回忆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归纳编制,再全班汇报、交流,展示归纳编制的结果,进而建立包含拼音、识字、词句、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全面而系统的知能目标体系。

  这样,通过整理,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使原来分散学习的有规律性知识联系起来,融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角、沟通,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构成纵向“串成线”、横向“连成片”的知识网络,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也为复习构建了明确、清晰的目标。

  2、巩固与运用:以言语实践为平台,注重“习得、生成与转化”。

  重视方法习得。如理解词语的方法:①先弄清词中重点字的意思,然后再连起来考虑整个词的意思。如“一丝不苟”一词,若先弄清“丝”与“苟”的意思,整个词的意思便好理解了。②结合上下文理解。

  如“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沸腾”的本来意思是水烧开时的情景,但结合句子应理解为战士们的情绪高涨。③通过比较辨析理解,对近义词进行比较辨析,说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的差异。如“口惹悬河”与“夸夸其谈”、“果断”与“武断”等。

  促进自主生成。我们要多采用师生协商的策略,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复习的主角。比如对生字的复习,

  教师鼓励学生把小学阶段学会的生字进行分类,如按音序分类、按同音字分类、按偏旁分类、按结构分类等。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他们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来做。分类后总结自己的发现。学生发现的可能是书写的规律,可能是字的意义,也可能是记忆的方法。不管是怎样的发现,都会使学生对字进行总结性的梳理,提高生字复习的效率。再如语言积累的复习。

  这方面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把积累的诗文语段加以整理,编成目录,复习背诵,然后两人互相检查。当然,检查的方式可各种各样,除了口头背诵、默写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检查理解和运用。

  实现知能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更在于能否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在语文复习上,就是要设计一些情境性、应用型的综合性练习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运用语文能力,从中积累规律性的东西,切实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发展与提高: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旨,注重“拓展、整合与创新”。

  体现知识整合。语文学习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适当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到整合知识的作用,获得知、情、意的和谐发展。例如修改病句时,就用到数学、自然方面的知识。(1)时针走了一圈,一小时又过去了,爸爸怎么还不回来?(2)海洋里生活着黄鱼、带鱼、鲸鱼等动物。

  注重知识拓展。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相等,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因此,语文复习要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

  追求知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复习课上教师要注重习题的选择和设计,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的想象和学习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分步实施,实现目标达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中复习和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分步训练,整体推进,力求全面达标。

  第一阶段:双基部分——抓住重点,人人过关。

  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在复习中鼓励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如速记默写字词比赛。老师先出示一定的字词,让学生限时记忆,然后让学生凭记忆默写,看谁默的多又正确,再请默的好的学生介绍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字词,又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在复习中我们常常采用分类复习和综合复习的方法,我们在分类复习了一个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依据列出的复习提纲、课本、平时笔记、相关的学习资料等,再结合自己复习中的困惑,尝试着自己编制模拟试题。最后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习对手之间进行竞赛;也可以围绕综合复习的内容进行抽签、抢答等形式进行竞赛活动。

  3、师生要共同总结归纳本次活动的复习要点和薄弱环节,交流推广先进的学法,帮助确立正确的复习导向,针对出现的疑难或薄弱点,在以后的复习中进行有的放矢地强化训练。

  第二阶段:阅读部分——练中有导,导中有练。

  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的教学,复习只是一个加强、提升的过程。所以复习在重点不是放在怎么读,而是放在主要读写方法和重点训练项目的迁移运用上。

  1、自主阅读出题。有意识地选择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参观游记、结合生活实际的一段话或文章,让大家阅读后出题,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用“——”或“~~”线画出有关的词句;给短文加题目或换一个题目;仿写词语和联系上下文内容解释词语;结合课文内容续写结尾等等。

  2、变换课文类型。如对一些课文略加“改装”,变化原有的重点训练项目,赋予它新的读写要求,迁移运用掌握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把略读课文变为精读课文,从中训练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和学习表达方法;把精读课文变为略读课文,复习搜索信息的方法。阅读训练要侧重整体把握思想内容的能力、探究重点词句能力和从内容想开去的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复习,提高阅读速度。

  3、迁移扩展训练。在复习课文内容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些合适的短文作为补充,紧扣阅读训练重点设计一些阅读题,让学生做独立的迁移阅读训练,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实践,将阅读训练和作文练习同时进行,先将文章分类,而后进行理解、感悟文章基本技巧的训练,再让学生将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尝试写一些小片段。

  2小学语文整体把握的方法

  (一)“诵读”得“滋味”

  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诵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

  “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这是说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司空图)的程度。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请看一个成功课例:有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开始范读,入情入境,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反复朗读了几遍课文。教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齐答:我们懂了,不需要讲了。

  不难理解,这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已融进了教师的“教”,正是在教师的催化下,学生才在此时此刻与文本发生独特的遭遇,学生才“热泪盈眶”地体味了作品的“滋味”。

  在进行诵读教学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指导学生诵读。无论是讲作者的生平,还是介绍时代背景,都要记住一点,这就是为朗读和背诵打基础、作铺垫,目的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入题。学生一旦入题,教师最好是能马上将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

  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写出来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情调,寄托不同的情思。“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乱以愁”“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次,教师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教师亲自“下水”示范,不仅能使学生信服、钦佩,还能渲染课堂气氛。

  录音效果再好,也终究是录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不一定会比教师自己“现场直播”更能感染学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再次,教师要保证学生诵读的时间,特别是篇幅较长的文章要不惜代价,不要怕教学任务受影响。

  (二)“思路”窥奇妙

  各类文章,不管内容简单还是复杂,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的。所以,“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

  思路是无形的,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文章不同,思路当然不同,有的按时间顺序或人的认识发展来结构文章(纵式),有的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或材料的内容归类等来结构文章(横式)。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有些教师误把“景美”和“物富”看成了文章的两个主要内容线索。其实,作者写景美和物富,只是用其作为一种凭借,来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文章的中心是抒发作者对草塘的情感,表现这种情感的发展变化。

  为了体现这一感情变化,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从发出“没意思”的感叹,到“情不自禁地说:‘真美啊!’”,再到对草塘“恋恋不舍”,最后是“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只要抓住了课文的这一条情感线进行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境”悟真情

  这是指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意蕴相符合的情境,引导学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韵,从而悟得教材的真情。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手法,如,单独或综合运用语言、音乐、绘画、具体事物、多媒体,都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

  例如,教学《麻雀》中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幼儿的段落时,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教学情境:画面上出现了猎狗庞大的身躯、惊异的神情、后退的脚步,以及老麻雀瘦弱的身子、扎煞的羽毛、勇敢地落下,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再配以一段力度强、节奏快的音乐,进一步渲染弱者奋不顾身地与强者决一死战的紧张气氛。

  这扣人心弦的搏斗场面,紧张激烈的音乐旋律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焦急不安的忧虑情绪,不由自主地为老麻雀的命运所担忧,并为老麻雀的献身精神和爱子之情深深感动。

  学生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老麻雀尖厉的叫声,我的心快要跳出来了!”有的说:“我听到老麻雀的叫声似乎变得无力了,我多想冲进画面赶走那可恶的猎狗。”此时,再理解“绝望地尖叫着”“发出嘶哑的声音”“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等词句,感受就深刻了。

  (四)“点”“线”见旨意

  一篇出色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体”),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若扣住文题中的“壮”字,就能神奇地统率起全文内容:勇于接受掩护任务的壮志,诱敌上山、选择绝路的壮行,跳下悬崖、视死如归的壮举,高呼口号、惊天动地的壮气……一“壮”而动全文,整体的功效让人颇感痛快淋漓。

  “壮”这一个在课文中不大引起学生注意的词语让学生的视线“立体”性地集中起来,使他们对狼牙山五壮士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到了更深层次的境界。若能再引进体现后人对五壮士伟大品格的评价与总结的资料,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五)“复述”得意趣

  课文复述是对原文的语篇内容的再现,是建立在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的,随着学生复述技能的增强和对文篇的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随之提高。因此,对于一些情节生动、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来整体感知和把握。

  一位特级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文时,让学生自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交流。之后,要求学生把课文的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讲的时候要包含刚才说的内容。

  同时提示:先讲在什么地方(泰国首都曼谷),第二讲雾(什么时候的雾),地点有了,时间有了,第三讲具体的地点“路”,第四讲阿玲,第五讲小象,第六讲“拉汽车”,第七讲“洗汽车”。把这些串起来,故事就成了。整个教学以复述为主,结构简洁明快,主干突出,高潮时起,符合学生认识和情感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3小学语文整体把握的方法

  (一)“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整篇课文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文章这个整体而言,起码具有目标的明确性、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几种要素。在几种因素的作用下,文章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贯通,臻于完美。

  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章,能够把局部同整体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因而对文章的理解是正确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因此,我们认为,整体有不同的层次,即:课标提出的“整体把握”不等于仅仅感知、把握整篇课文,它与对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除非那些字词等是“非关紧要”(朱熹语)的。

  换句话说,提倡“整体把握”的本意是试图用“整体直觉”的传统方式,取代语文教学情境中学生阅读的那种“肢解分析”,从而克服语文教学中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所带来的弊病。

  为此,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这是一种新颖、高效而又灵动、活泼的阅读方式。明乎此,才能让整体把握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二)“整体把握”不只是靠学生个人

  现在有一种倾向,许多教师不加分析地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为至宝,极力推崇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主张“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情、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这有正确的一面。因为,教师代替学生读是肯定不对的,要坚决改。

  但也必须认识到,光让学生自己读也未必全对。比如,阅读课让学生坐进阅览室自己翻书、古诗文让学生自己背记等就未必合适。教师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这是真理;但教师的服务不等于准备一桌饭菜,“噢,学生你吃吧!”学生是独立的主体,但他处于学的位置;教师服务于学生,但他处于教的位置,这是须臾不可忘却或错位的。

  因为,一个人要准确地体会、领悟文章,是需要“资本”的,而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原因之一是他们缺乏必需的“资本”,包括人生经验、包括眼力。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有的学生独立阅读的“火候”不到,就需要教师的“催化”,帮学生调好“火候”后才适宜自己去“体味”。

  有的学生根本就还未点着“火”,或者是“火”烧得不是地方,此时光靠学生的内功于事无补,就需要教师“发功”,给学生引火、给学生导路。因此,从阅读教学层面上说,“整体把握”并不直接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教学的。

  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就要考虑如何使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进入“整体把握”并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让学生获得高于学生在非此情境中所能获得的“滋味”。

  (三)“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课文内容

  从阅读学的角度看,把握文本内容固然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但是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写作思路,张志公先生在《怎样锻炼思路》一文中说:“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换言之,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结构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二是结构布局。如果说,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的问题,那么,结构布局则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

  材料犹人之“血肉”,主题似人之“灵魂”,结构布局像人之“骨骼”。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灵魂就无所依附、寄托,没有完整、匀称的结构,文章就不能动人生辉。因此,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所以,在实施“整体把握”时,必须多方兼顾,充分利用教材潜在因素,精心设计,促进课文内容、思想与结构的“三维”的整体把握和有机融合。

  (四)“整体把握”不只是在初读阶段实施

  与“整—分—整”相比,课标提出的“整体把握”,除了含有“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外,关注的重点,还从阅读教学的入手处,转到了后面的那个“整”,矛头则指向中间的“分”,试图对之加以彻底地改造。

  大致是如下几点:①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把握”。

  ②针对教师(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参)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含义、段落大意、思想感情)多是“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的怪状,主张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已扩散到“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③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语修逻常面面俱到的“肢解”,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④针对“肢解模式”进而针对“分析”,主张阅读教学采纳使学生“整体把握”的方式,比如“注重诵读”。

  显然,课标提出的“整体把握”与“整体──部分──整体”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还以原来的认识去看待和使用“整体把握”是不恰当的,应该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并且使课末的“整”比初读的“整”内涵更为丰富。

  4小学语文整体把握的方法

  一、在单元整组教学的平台上――整合“习作话题”

  每组教材里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而且这组的习作训练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每组习作都和本组的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每单元的整体认知课的教学内容时,不只让学生感知要学的,还要让他们了解要写的,把每单元的作文训练也整体设计。

  1.感受文本,联系生活――寻找真爱的天空

  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整合《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借助表格的形式整合罗列不理解的事,父母的表现,当时的感受,以及后来的体会。

  抓住这条线展开教学,在整体回顾的学习环节中,从不同侧面谈感受,最后来谈自己的总体感受。这可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感悟,也可以反映学生逻辑思维的程度。让学生按照表格罗列填写,然后把表格的内容串联起来组成小片段。

  本来无从下手的,经过这么一罗列整组课文的比较组合,不理解的事就自然浮出水面,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2.围绕文本,分享感受――寻求读书的滋味

  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组课文是关于读书的,本组作文的话题是写“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谈你的故事和体会。”在这组单元课文整合一个“读书的滋味”的训练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

  《窃读记》的小女孩,在书店得到了“窃读”的滋味,让学生找到“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读中体会到她那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围绕文本中一个读书的滋味的片段,也用几句话写下感受……让学生练写。

  3.细读文本,模仿练习――寻求写实的文眼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让学生练习写说明性文章,选择一种物品介绍。教学本组课文时特别注重细读课文,抓住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整理说明文方法的运用,整合本组课文中要掌握运用的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适时地进行片段练习给这次作文打下基础。

  笔者发现“片段成篇”是一种很好掌握、易于操作的作文写作形式,它突出的优点是思路明晰,结构明快,学生易于成文,还能给人整体划一的美感。

  二、在单元整组教学的范畴里――实施“习作话题”

  在单元整体回顾中增强整合的力度,深化研读话题,达到学习目标。

  1.尊重生本,激发情感――激发爱国的情怀

  五年级上册第七组,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的爱国热情,通过多种饱含的民族精神和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整合习作话题,实现爱国情怀的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在单元整组教学的范畴里寻找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观看《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了解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用片段的形式围绕“感”字写下感触。

  2.源于生本,快乐童年――激荡童年的乐趣

  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每天都编织着美丽的故事,看起来微不足道小事,却饱含着许多的无邪、快乐、梦想和追求。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从“单元整体感知”再到“单元部分感悟”最后“单元整体回顾”三个过程,把习作的训练点放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中,着眼于单元整体并顾及该课的独特作用,研究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性,给每一种不同题材训练的小练笔都有共同的训练点。

  3.激活生本,体验乐趣――欣赏名著的世界

  采用“课文带名著”的编排方式,从课文的学习,引出相关名著的介绍。包括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学了《将相和》,了解《史记》;学了《草船借箭》,了解《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了解《水浒传》。

  学生学的是一篇课文,了解到的却是一本名著,给学生打开了阅读古典名著的窗口,体会到欣赏故事的乐趣,根据缩写的要求删除和保留,概括经典故事,开展讲故事比赛,整合了教学,又分散了教学,最后又回归了到整体。

  秉着“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的思想,善于整体把握,取舍有度,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运用每组课文需要掌握的方法,从片段而顺利地走向整篇作文的写法掌握。搭建起单元整组课文与单元习作的跳板,让单元作文在整体把握中也有别样的精彩。


小学语文整体把握的方法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分析课文方法有哪些

2.小学语文突破难点的方法

3.小学语文的重难点突出的方法

4.小学语文新思路新方法

5.小学语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6.小学语文复习方法有哪些方法?应该怎么做?

7.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

8.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方法整理

9.2020年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8523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