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5篇
语文学习不仅关注大众常见的表达方式,而且还要开发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考方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精选篇1
师:这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你们预习课文后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孔乙己?
我现在通过问题检查一下。
最大的爱好是?
生:读书
生:喝酒 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生:爱面子 生:偷东西
师:最大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生:满口子乎者也
师:最爱的东西是什么? 生:长衫
师: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一笔好字 饱读诗书 品行好
师: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生: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他不在,别人也便这样过
师:鲁迅难道只是想告诉人们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写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揭露科举制度的毒害
师:1919年写这小说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结束多年了,应该还有其他的什么?
生:告诉人们不要死读书
生:揭露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人世悲凉
师:是啊,你说的很仔细,鲁迅也曾经说过,这篇小说表现了一般人对一直弱者的凉薄
文中除了写孔乙己还有些什么人?
生:酒客 掌柜 丁举人等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酒客和掌柜,看看他们用什么眼光看孔乙己?
生:鄙视,嘲笑
生:从第四段中“孔乙己你又添新伤疤了……”“还有人高声嚷道……”“什么清白,我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起来打”。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
师:现在我们再现一下这个场面,你们都是酒客,来,我们找三位同学扮一下酒客
三人本别扮演角色读,其他人读旁白部分 师:酒客,看屏幕
这三句话已经特意设置成了红色字体 读完后,教师鼓励,同时说:这里也有些疑问,请同学自我评价一下,请刚才几位同学回答一下
师: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叫”道,而不是“说”道?
生: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添伤疤了……
师:目的就是让别人知道——,这里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我根据这个判断他遭人打了
师:大家都来看啊,他偷东西了--------
师:第二位同学,前面已经叫了,你为什么还要高声嚷?
生:前面嘲笑一下后,孔乙己没有回答,所以要再大声叫……
师:那你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嚷”要低沉些
师低沉地读了一遍
生:老师嚷得太小,要又大又清楚
老师用指责的口气读了一遍
生:这样太高了,没有疑问,太凶狠了
师:我不行了,要不你再来一次。
学生又读了一遍
师:第三个酒客,你刚才特意强调了哪个词?
生:清白,吊起来打。因为掌握了证据,所以证据确凿……
台下掌声响起……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的意思要分三次说?
生:想看孔乙己的表现,好嘲笑
生:想玩玩他,逗逗他,像猫捉老鼠一样
生::慢慢玩弄他,玩
师:所以他在众人面前失去了尊严
生:这些人有点过分。
师:还有没有别的嘲笑的话?
生:孔乙己,你也识字吗?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
生:这两句话是致命的要害,(抬头看着老师)你想想,要是你十年寒窗,最后什么也没有读出来,你肯定早就难过死了,且别说别人来嘲笑
师屏幕显示这段话说:我们仔细看看这几句话有没有暗含玄机?
生:明显知道是识字的,但又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是故意揭他伤疤
师:这里有特别的神情。 生:不屑置辩
生:很得意
师:酒客们希望能看到这场面?
生:不希望,这样就不能嘲笑他了
师:有没有希望的?
生:我想是希望,因为先捧他,捧得高高在摔下他,因为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全场掌声响起
生:因为认识字是最骄傲的地方,在最骄傲的地方讽刺他,就是摧残他的自信
生:捞,很简单,好像谁都能考上,但是他没有
师也配合手势做了一个捞东西的动作
师: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揭,连起来看哪件事对他打击更大?
生:是后者,颓唐不安,笼上一层灰色,而刚才只是胀红了脸,并且红了之后还能慢慢复原,这明显说明对他的打击更大
师:这五句话真厉害,是事先商量好了,还是即兴发挥?
生:即兴发挥,因为酒客喝酒前不会讨论这些事情,其实那个社会,这种冷漠是惯性的态度,习惯了这样去作弄——
师:是有了默契,心领神会对不,长此以往,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刚才那个同学说到猫捉老鼠,其实鲁迅在《狗猫鼠》那篇文章里也说到了猫捉老鼠和人们的幸灾乐祸一样……
你们现在觉得仅仅是嘲笑吗?
生:鄙夷 生:笑柄 笑料 取乐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话,你们找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师出示鲁迅《暴君的臣民》中的一段话
生:是赏玩……
师再出示并一起念: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么样》
师:所以他们应该用一个词——看客 来形容。下面我们看掌柜的对话
生读,同时屏幕显示
一个同学读孔乙己,大家分角色读
问题:掌柜的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句话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是什么意思
生:冷漠,贪财,冷血
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怎么说冷血
生:不礼貌,没有客套,直接就问钱,孔乙己都已经那样了也不关心,说明没有同情心
师:和酒客比,他更多了一份冷酷,对
下面一句和前面某个地方似曾相识(学生答出)师继续:他们说的目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酒客是纯粹的嘲笑,而掌柜的明知这些还说,目的是招揽客人,因为他知道酒客都喜欢这样,可以调节气氛,是自己生意更好
师:所有前面……“引人发笑”……
生:是在利用孔乙己
师:即使腿断了,也还要利用,他的眼光里更多的是冷酷,还有残酷的利益
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
生:达到了,前面说没有顾客,而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
师:人数发生了变化,再看笑声——哄笑——笑了——为什么人数变少了,笑声也小了,说明有一样价值没有了
生:说明此时孔乙己被取乐被嘲笑的价值也没有了
师:所以,连生命失去也就无人顾及了。全文来看,这些酒客对谁产生了伤害或影响?
生:当然是孔乙己,子乎者也的话,后面掌柜的又一次嘲笑了,而孔乙己只是低声说道,跌----跌----跌-----说明自尊已经丧失,精神已经消失殆尽了
生:失去了读书人的尊严
生: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因为第十段中说话的声音变了,连长衫也没有了
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孔乙己死在人们的冷漠里嘲笑里,所以文章最后有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还有对谁产生了影响?
生:对孩子们
生:有一句话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我”从小学到的东西会影响我一生,“我”一开始赞赏,教我写字,“我”后来不耐烦,越走越远,这个孩子从小就学到了嘲笑,而掌柜的也不加指正——,
师:这种看客文化不仅……而且形成了冷漠的氛围,甚至连小孩子也变得麻木不仁
屏幕显示《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凡是愚弱的国民……
师:还有谁在看这一切呢?
生:是作者,当然也有我们
师:我们通过谁知道呢,当然是作者通过小说告诉了我们这一切,我们思考一下鲁迅的看和文中众人的看是一样吗?
师:鲁迅冷静地用八字里概括这些人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他是肃然不笑的,我们也哟冷静地看,我们也肃然不笑,这样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出示文字材料——在中国,尤其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的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于高兴的尽有————南腔北调集
师联系实际,出示视频——20_年湖南跳楼事件,跳楼者在众看客的起哄下喝酒跳下身亡
师:今天你是什么态度呢?今天看客现象死灰复燃
真没有想到鲁迅半个世纪前的现象今天还在上演,中国最缺乏的就是诚与爱(鲁迅语)
孔乙己少了,但是冷漠还在——当漠视……以下为教师激情演讲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最后一段话送给你们也送给我共勉
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精选篇2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这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第二篇,这篇小说的结尾非常特别,结尾是这样说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PPT出示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文,看看是否是这句话?在这句话中,我特别注意到两个词,一个是“大约”,一个是“的确”。请大家说说“大约”和“的确”各是什么意思?
生:“大约”表示估计和不确定。
师:“大约孔乙己死了”表示不确定孔乙己有没有死,有可能死了,也可能没死。
生:“的确”表示确实和对真实情况的一种肯定。
(二)把握孔乙己的形象
师:“孔乙己的确死了”就表示孔乙己肯定已经死掉了。那么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PPT出示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及思考角度)
师:请大家在课前熟悉孔乙己的情况下,先从孔乙己自身的情况进行独立思考。(3分钟)要求:1、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重点阅读文中对孔乙己的描写和介绍。2、划出能证明你结论的语句,并通过在原文旁作批注的方式加以说明。现在开始。(2分25秒)
师一边巡视一边提醒:请注意是文中对孔乙己进行描写和介绍的文字。通过对这些描写和介绍的思考,想想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可以把你的一些想法和思考直接用批注的形式写在原文旁边。(师巡视,有的同学批注非常精彩,提醒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时间)
师:(7分35秒)时间到。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认真,对孔乙己的描写和介绍找得非常准,有很多批注很精彩,现在我们进行小组内交流,先看要求:(PPT出示)教师重复问题,朗读要求。
<>小组内轮流发言(3分钟)
<>综合出本组的最佳答案。(2分钟)
师:(11分22秒)我看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毕。(PPT出示要求3):请各组的记录员综合组内的最佳答案写在白板上。具体的格式,我们见屏幕上的要求。格式:我们组认为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并没有死),因为?……?……?…………
师:写要点就可以了,否则白板不够写的,一会儿还可以请发言人上台根据白板上的要点进行解释说明的。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完成白板书写。
师:(16分13秒)完成的小组可以把白板挂到白板架上。(16分47秒)接下来,请我们的小组发言人根据白板上的要点进行展示讲解,哪个组先来?
PPT出示:1、展示白板。2、请发言人根据药店讲解本组讨论的结果3、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生:我们组的认为孔乙己肯定是死了。原因有三:……孔乙己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精神与灵魂已经没落了。
师:是不是解释完毕了,我觉得这组探讨问题非常细,抓住了描写孔乙己的一些具体的动作和精神状态的词语来理解,着重从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去分析他为什么的确是死了。他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非常好,我们鼓掌。(师生鼓掌)还有哪一组愿意说说?
生:我们组也是认为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在倒数第三行,说他好吃懒做。……看出孔乙己当时的条件已经十分差了,连喝酒的钱都是凑出来的。还有两个细节:在第四自然段,他掏钱的时候是排出九文大钱,想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在第11自然段,是摸出四文大钱,看出他对自己的清白和生活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也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了。……
师:,这里我打断一下。排出几文大钱?九文,有一种炫耀并证明自己清白的意味。而摸,是摸了出几文?四文,摸得过程非常艰难,说明他已经到了非常非常窘迫的程度了。这组同学能抓住两个动词,非常好。请继续往下说。
生: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而且又被打断了腿,那么孔乙己肯定是死了。
师:这组还能联系上下文进行推理,说孔乙己过去不出一个月就能到酒店把欠的酒钱还上,但后来从他最后一次露面以后已经一年多没有露面,从这个就可以推理出他一定是死了。很有名侦探柯南的风采,还有其他组需要补充吗?重复的就不要说了。
生:我们组要补充的是因为他身体状况的原因。先从第五段来看,说他不会营生,又好吃懒做,说明他在濒临绝境时也不愿意用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生计。“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说明他的懒惰已经磨灭了大家对他的信任。由此可见,在孔乙己濒临死亡时,肯定没有人愿意帮助他。第11段,“他脸上黑而且瘦……挂住”“用这手走来的”,说明被打断腿后的严重,身体状况十分差。再加上拖欠一年多没有出现,说明他已经死了。
师:(24分29秒)这组抓住了课文对孔乙己描写介绍的一个重要方面,说他是读书人,他没有进学,明清科举制度中他连科举制度的最低一级都没有够上,秀才是最低级的,才能考举人,才能参加中央的考试,才能参加殿试,才能变成进士,才能做官,有工资了。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捞到,说明他没有可能通过做官这条路来养活自己。他不会营生,他又好吃懒做,实在没有办法就去偷,他是惯偷吗?只是偶尔为之。却因为偷被打断了腿,连靠偷窃来维持生存的最后一条的途径都不行了。所以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我们八个小组得出的结论中的共同点。另外我们各个小组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结论:孔乙己从其精神上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孔乙己确实是死了。(27分33秒)
(三)深入理解孔乙己沦为废物的社会原因
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是什么原因使得孔乙己成为了好吃懒做、不会营生的废物和笑料呢?(PPT出示:深入思考)
师:大家思考一下孔乙己是什么人?读书人。他是在一个什么制度下变成了这样?
生:封建科举制度。
师:(28分23秒)在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有个特殊的制度,就是科举制度,在这个制度和科举教育下读书人形成了这样的想法,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只有沿着科举的道路一层一层往上考,最后做官,才是正途。如果读书人没有进学,而不得不通过其他手段来营生的话,在读书人看来是非常可耻的。更何况为了科举而进行的教育,也没有办法使这些读书人掌握哪些除了做官以外的其他的谋生能力,所以像孔乙己这样终于没有进学不可能做官的读书人就往往沦为了一个没用的废物甚至成为社会的弃儿。(30分)
(四)体会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主因
那孔乙己有没有可能因为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而活下来?为什么?(PPT出示)这个问题需要大家继续在课文中找答案。(30分49秒)(学生看课文)
师:大家习惯很好,圈点勾画。请这位同学说说看。(31分53秒)
生:第11自然段,“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他的眼色,很像恳求……”但是掌柜的和其他人仍然在取笑他。看出这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师:这位同学的最后一个词用得很好,世态炎凉,你能说说这个词大概是什么意思吗?
生:对一个出境比较困难的人,大家对他漠不关心,只有嘲笑和欺凌。
师:他讲的很好,他找的第11段也非常好,这是孔乙己在这篇小说中的最后一次出场。这时候的孔乙己已经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大家把这几句话一起读一遍。“站起来向外一望……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再把后一句读一读:“见他满手是泥……慢慢走去了。”到段末。
师:孔乙己此时的状态惨不惨?惨到了以至于濒临死亡的状态。面对孔乙己这样的惨状,他周围的人有同情他的吗?哪怕一点言语上的一点关心都没有啊!。他们只会从孔乙已身上取乐,拿他开心,从他的痛苦身上获得自己那点儿廉价的快乐。所以大家想想看,孔乙己有没有可能因为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而活下去?除了这里,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吗?
生:第10段倒数第二行:“后来打折了腿。”……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请问,什么叫“谁晓得”
生:没有人知道。
师:有人关心孔乙己的命运吗?
生:没有。
师:他是非常非常寂寞。还有其他人要补充的吗?
生:还是在第十段,“他总仍旧是偷,……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打折了腿。”(教师纠正字音:折shé)可以看出丁举人对孔乙己是极端残暴的。也表现了读书人之间的互相嫉妒。
师:嫉妒谈不上,但是同为读书人,至少该有点儿同情心吧。他已经写了认罪书。像孔乙己这样没用的废物,要偷也偷不了丁举人多重要的财物。何至于非要把他的腿打断呢?这明明是要置孔乙己于死地啊!请坐,你说得非常好。周围人在谈到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件非常悲惨的事情时,他们是什么态度呢?请大家一起把第十段读一遍。(36分55秒)
师:我来读叙述部分,大家来读人物的对话。女生读掌柜,男生读其他人。(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我觉得大家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有一句话度的特别好:“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口气?漫不经心,毫不在意的一种口气,就仿佛在谈论一个八卦新闻、娱乐新闻一样。接下来大家来看一段录像,这段录像就是对第十段的表演。但这段录像末尾的气氛好像跟第十段有些不同,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把这段录像看一看,比较思考一下:然后再告诉我哪一个更好?为什么?(PPT出示问题,播放录像,录像因为技术故障未能播放)
(五)准确理解小说主题
师:(40分15秒)这是北京人艺的表演,很精彩,只是在录像的结尾,在表现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时略有瑕疵,众人在谈论孔乙己被打断腿时显得过于沉重和难过了,而没有原文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所以从所有的这些表现来看,孔乙己在众人的心目中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个用来取乐的笑料。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他得不到任何的关心和同情,而只遭受到强者的欺凌和暴虐,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种情况的话,大家想想用什么成语好?(PPT出示:人类社会——动物世界——丛林法则:弱者得不到任何的关心和同情,而只遭受到强者的欺凌和暴虐,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这种情况?)
生:弱肉强食。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正确!弱肉强食其实是动物世界里的一个丛林法则,是禽兽之间的规则,而如果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也遵循这种动物世界的法则,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病态的!其中的人也一定是病态的!而这恰恰是作者想通过孔乙己这篇小说所想揭示的主题。
(PPT出示)
师:我相信大家学习了这篇小说得到很多收获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新的疑问,请课后带着这些疑问来阅读小说集《呐喊》,特别是它的的《自序》,结合《孔乙己》中的人物,说说“呐喊”的含义。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教学点评】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刘恩樵
阅读教学,在确定“教什么”之后,重要的就是设计“怎么教”。换句话说,只有“怎么教”的问题落实得好,才可能更好地实现“教什么”。这就好比潜海深度与潜海工具的关系一样。陆铁松老师的《孔乙己》的教学启示我们,欲善向文本之海的更深处漫溯之事,必先利可靠可用的潜海方式之器。
一、入“有间”:寻找洽宜的破题切口。
在初中阶段,《孔乙己》属于一篇长文。作为一篇鲁迅小说,其时代之远,头绪之繁,意义之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如何在一个课时里,引领学生走进《孔乙己》的文本深处呢?陆铁松老师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开篇即从文末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题,单刀直入,抓住“大约”和“的确”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发问。这样的导入,不仅设计简明不繁,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洞悉文本“有间”处,切中肯綮,展开教学。
古人讲,“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陆老师抓住“的确”一词,设计“‘孔乙己的确死了’表示孔乙己肯定已经死掉了。那么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把握孔乙己的形象”。
《庖丁解牛》中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陆铁松老师通读研究文本,发现了小说结尾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语中的“有间”之处,即“大约”与“的确”的矛盾,以“无厚刀刃”来入此“有间”,即以“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来追问,因而,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就有了洽宜的切入口。由此可见陆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心、独到与大胆。
二、开“茶馆”:彰显学生的学习潜能。
选准了洽宜的破题切口之后,陆老师又以茶馆式教学的方式,彰显学生的学习潜能。
陆铁松老师的《孔乙己》教学是在“语文对话式教学课堂研讨会”上展示的课例。从《孔乙己》的课例来看,陆铁松老师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他以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类似茶馆式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对话”得到很好的落实与呈现。当然,课堂上“茶馆式”的对话不同于生活中茶馆里的对话,这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过程有引导的对话形式。首先,有明确的对话主题。陆老师以“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作为组织学生对话的主题,且提醒学生以批注的形式深入文本。这就让课堂对话有了明确的指向。其次,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从教学流程可以看出,陆老师是舍得给学生时间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计划是三分钟的时间,但是实际上根据学情给了五分钟,然后,小组内轮流交流有三分钟,再然后,小组内综合最佳答案有两分钟。整整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小组内生生之间的对话,就有了充分的保证。也正因为有了这十分钟的时间,接下来的小组间对话才有了精彩的表达,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一点上,陆老师课堂的留白与安静与一些老师将课堂设计得密匝与热闹相比,就显得从容与大度得多了。陆铁松老师是深得舍得之道的,更是深得对话教学之髓的。再次,学生的展示充分。有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对话(组内交流),接下来,课堂对话就进入了较高层次,即组与组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课堂的现场来看,这个层面的对话是精彩的。学生们进入文本又走出了文本,对孔乙己形象的把握就入木三分了。第四,是教师精当的评点。我们都说在课堂上,教师是平等的首席。这“首席”的地位主要表现之一就在精当的点评上。对于学生的展示,陆老师都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作出对应的点评,有的是肯定鼓励型的,比如:“……我觉得这组探讨问题非常细!”有的是引导点拨型,比如对“排”与“摸”的点拨,有的是感悟升华型的,比如:“我觉得大家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有一句话读得特别好:‘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口气?”有的是总结强调型的,比如:“所以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我们八个小组得出的结论中的共同点。另外我们各个小组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结论:孔乙己从其精神上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孔乙己确实是死了。”还有的是纠偏拨正型的等等。其实,这才叫以学定教,以学施教。茶馆式教学的意义,课堂对话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茶馆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课堂对话得以实现,让学生潜能得以发掘,让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有了凭借。
三、设“津梁”:抵达文本的主旨要义。
在课堂教学上有一种“桥梁说”,意思是说教学就是教师在知能与学生之间需要搭起一座桥,让学生走过桥去获得知识与能力。陆铁松老师的《孔乙己》教学就是善于架设津梁,既让学生抵达文本的主旨要义,也让学生收获知识与能力。
首先,从课堂结构上看,我们看到陆老师的课路,而这个课路就是“津梁”。陆老师的课堂从小说的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题,然后,以“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接着,以“是什么原因使得孔乙己成为了好吃懒做、不会营生的废物和笑料呢?”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乙己沦为废物的社会原因”,然后,又以“孔乙己有没有可能因为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而活下来?”这个问题,打开“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主因”这个文字背后的深刻蕴含,最后,教者又抓住学生朗读所表达态度与作为课外资源的北京人艺的表演(录像)之间的差异,巧妙地让学生感受了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主旨要义。这一系列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津梁,让学生一步步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其次,课路有了,学生沿途看到了什么呢?陆老师始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字词句,紧扣文本,从小说的语言表达中发现文字深处的意涵。学生凭借的这些词句就是抵达文本主旨的津梁。比如,教者敏锐地点拨学生对“排”与“摸”的体会,对学生发言中的“世态炎凉”一词展开质询,对“谁晓得,许是死了”一句的模拟朗读等等。刘勰在《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者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的咀嚼与体悟都是学习阅读理解的重要方式,就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抵达文本深处的重要凭借。
再次,善用比譬。应该说,《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对于当下这些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何让学生理解《孔乙己》的深刻主题呢?陆老师又设一津梁,从动物界丛林法则中的弱肉强食过渡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弱肉强食其实是动物世界里的一个丛林法则,是禽兽之间的规则,而如果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也遵循这种动物世界的法则,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病态的!其中的人也一定是病态的。”学生就通过这样的比譬,这样的津梁而领悟小说《孔乙己》的深刻主题,可谓轻驾重而简驭繁。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精选篇3
一,《幽径悲剧》与《孔乙己》的悲剧相似点
师:我们就沿着上一节课走到这节课好吧,刚才徐(指徐杰老师)老师给你们上的课叫什么?
生:《幽径悲剧》。
师:我要给你上的课叫什么?
生:《孔乙己》。
师:《幽径悲剧》写的是一个古藤萝的悲剧,《孔乙己》写的又是谁的悲剧?
生:孔乙己的,人的悲剧。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探讨,你觉得散文中的古藤萝和小说中的孔乙己他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两篇文章都打开。读一读后面古藤萝的部分,想一想一棵植物的悲剧和一个人的悲剧,这两个文学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
同学思考。
师:有同学举手了,我最喜欢请不举手的孩子的。来,你先说说看。
生:他们最后都是很悲剧的命运。
师:请把古藤萝的命运先读出来。
生:11段。他们仿佛成了......
师:来一起来读。
读:“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
生读:“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师:这是古藤最后的形象,是吧,你们再读读孔乙己最后的形象。
生: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老师重复有感情的读):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再找一找前面孔乙己最后的形象。“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好请坐。
生(坐下)。
师:孔乙己死了,藤萝毁了,悲惨命运是相同的。还有没有?
生:我觉得他们都是人世间特别渺小的存在,就是从全文来看孔乙己被当成笑话来看,别人没有在乎前程无忧过他的生死,古藤也一样除了季羡林老先生燕园中的人和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人关心它注意它。
师:都不被人关心和注意,这又是个相同点,好,你再来说。
生:我觉得他们还有相同的是对世俗的无奈,藤萝是无力去投诉,无力去弹劾的无奈。孔乙己是没有考上秀才然后被人嘲笑,也是一种......
师:是受到苦难都无力去申诉,古藤萝是无奈的,孔乙己也是无奈的。我们来读读孔乙己被嘲笑的段落。
生找。
师:哪段话,孔乙己最怕别人嘲笑他什么?第几段?你来给大家读读。
生:找到读,“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师:比这个嘲笑得更厉害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还有第6段,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师:看到了没有?再多的笑话都不如那一句大?师读“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再多的笑话都不及这句,这对孔乙己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自尊上的最损害,因此大家同学说了都是很无奈的都是被嘲笑的,还有没有?记得古藤萝和孔乙己之间还有哪些是相似的?你来说。
生:他们前期都过得还算好,但是后面因为一些社会情况孔乙己死了,古藤萝就被砍伐了。
师:前期都不算是最惨淡的,但因为社会的问题被砍伐了,大家注意了吗,这同学的话里面有一个小小的隐含词,“前期”,或者说这两个文学形象都曾有光彩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古藤萝有没有光彩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读读好不好?(巧妙推进)找到了吗?第几页?
生:185页。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读“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师:你再告诉我孔乙己身上你能不能嗅出一点淡淡的清香?孔乙己身上有没有一些淡淡的清香?你来说。
生:首先是他写了一笔好字,还有第8段写到分豆给孩子吃,他还是善良的,舍得分享的。
师:第一,写得一手好字,说明这个人有一些功底的,第二把茴香豆分给善良天真的孩子,们吃。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是第7段,孔乙己问鲁迅的时候,问茴字有几种写法,孔乙己这个深受科举毒害的人还会注意到一些没有用的字,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会注意这样一些东西。
师:你的意思是孔乙己是有学问,有本领的人,他今天如果参加汉字听写大赛肯定不得了。是这个意思吧?有一个知识点错了,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我”是谁?就是鲁迅?
生:不是。
师:对,哪怕这个人的名字也叫鲁迅,但是两者能不能划等号?不能,先搞清楚。好,孔乙己有学问,善良。还有没有?
生:他在这个店中从不拖欠钱,定期把钱还了,说明他有诚信。
师:对,这里有诚信。当然孔乙己不同于古藤萝的地方也有,比如孔乙己好吃懒做,还有?(再一次的不动声色的过渡到两个文学形象外现上不同点)。
生:偷人家东西。
师:还有吗?你来说说。
生:他死要面子,比如偷书。别人说孔乙己你又偷了别人的东西了时,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师:死要面子,他经常说之乎者也,说明这个人非常的迂腐。迂腐的其他特点,死要面子的其他特点,在他的穿着上也同样能看出来。哪一个东西给你印象特别深刻?
生:长衫。
师:站着又穿着长衫这个可能就是他跟古藤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掩盖他淡淡的清香,好,还有没有两者之间的相似?
生:两者的悲剧都是世人的造成的,古藤萝是世人的一种愚昧,孔乙己是科举制度引发的。
师:他说两者悲剧的原因相似,大家发现没有,在幽径悲剧里写到很重要的一句话,古藤是死在什么?一起读,大声的读,预备起。
生:“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
师:大家想一想孔乙己是不是也毁于愚民之手?我跟你聊聊天,你说。
生:丁举家的人把他打死了,所以打死人也算是愚民的行为。
师:这个是具体的砍杀行为,还有吗?
生:我觉得是当时的制度也可怕,就是科举制把他害得很惨,
师:还有很多情节我们都可以看看。小说和散文不同在于什么?散文有没有具体的写出愚民之手毁古藤的情节?没有。但是小说有没有写出这个情节呢?
生:有。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的交往片段,好不好?
二,孔乙己被毁的相关语段阅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第一次孔乙己的出场。是不是第4段。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师:好,就你读过的这些地方,这些人都在牵挂孔乙己的什么?
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这个“又”字能不能去掉?“孔乙己!你脸上添上新伤疤了!”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他以前就有伤疤,“又”,一直不断的有伤疤。
师:她说得好不好?还不够有味道。你能不能换一下,因为以前就有过对孔乙己的什么?换个角度来讲就更加有味道,说明这些人嘲笑孔乙己今天是不是第一次?
生:不是。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看,读出味道来。(预备起。)
生(齐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而且他们关注了伤疤上的哪个字?
生:“新”字。
师:唉!读书读到这味道上你们就会读书了,好,我们就把这两个字圈出来。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此时你是店中的酒客你是怎么说的?你来读。
生(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音弱)
师:他读得够不够?要怎么样说?
生:这个人是叫道。
师:他叫得够不够?再叫叫看。
生:“孔乙己,(笑)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音高带有笑)
师:其实你这笑声夹杂在里面真好,师示范读“孔乙己,(嘿嘿嘿)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忘记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可怜的孔乙己在那里。所以我们在笑的时候想想那个可悲的孔乙己。又字出现得特别好,看看这段话里还有没有出现“又”字,哪一句?
生: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到。
师:哦,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到。这个“又”字能不能去掉?你来说。
生:因为他们曾经多次的取笑他。
师:对,他们嘲笑孔乙己的次数多不多?
生:多。
师:多!这些人就等着坐在这里来嘲笑他。你来读读这句话。他们是怎么嚷的?
生读: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读得声音小、低)
师:同学是这样读的吗?他的声音比前面的这个男同学的声音高还是低?
生:高!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词上看出来?
生:“嚷”!
师:对!这个时候不是叫了,是嚷!而且前面是几个人在讲?
生:一个人。
师:对!他们!由个体的嘲笑转化到群体的嘲笑!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同学们这个女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嚷一嚷。“你一定……”,预备起!
生(全班嚷):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
师:他们和孔乙己说话时语气上都用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感叹号,所以同学们小说和散文的不同看到了吗?小说就会把情节给大家展现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老师读旁白,你们来读对话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旁白):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生(齐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范读):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生(齐读):“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学生朗读到位)
师:两种声音,大家发现这两种声音语调上应该是:很高到更高!这些人说话为什么爱用感叹号?
生:嘲笑!
师:还有,同学来说。后排的男同学你来说。
生:不屑。
师:不屑一顾。是不屑一顾吗?“不屑”是这种感觉吗?你来说。
生:讽刺。
师:讽刺!就等着你来,是这个意思吧?积蓄了一晚上的力量就等待着清晨的第一声嘲笑!同学们,多怪异的一个社会!多怪异的一个酒店!多怪异的一群人!就出现了,所以你看小说后半部分,孔乙己好久没来咸亨酒店,这群人又在念叨了。
生(找到读):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师:这个时候孔乙己有没有出来?没有!但是在酒店里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候这些人是怎样的?一个喝酒的说到:…接下来,我就是那个喝酒的人,你们是掌柜。来,掌柜,我们两个来对话。
师:“……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很自然地读成问号)
师:“……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感觉读成了句号)
师:“……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有延长感)
师:“……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惊奇,高声)
师:同学们4种“哦”,哪一种读法是最对的?
生:“哦。”“哦…”“哦!”
师:你看课文。这当中你们看出“哦”后的标点符号应该是什么?
生(齐说):“哦…”
师:你来说。
师读:“……他打折了腿了。”
生1:“哦…”
生2:“哦!”
师:这个时候掌柜说话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这种场景中,我们一般用什么标点符号?
生:句号,或者问号。
师:我问你一下,鲁迅写小说的时候,如果把它写成问号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太好。因为问号表示掌柜的很关心。
师:唉,问号是关心,我们熟悉的人有人腿被打折了我们肯定会说:啊?怎么啦?但是这个时候掌柜用什么号?
生:感叹号。
师:谁能读出来?“……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
师:掌柜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感叹号的“哦”字?
生:敷衍。
师:有同学说是敷衍,你说。
生:代表他心不在焉,就是敷衍。
师:如果是敷衍的话,更适合用什么标点符号?
生:句号。
生:我觉得是习以为常。
师:习以为常,是不是感叹号呢?考虑一下,我们一起来读读好不好。(师读):“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
师:句号。先用句号……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句号语气)
师:他打折了腿了。”问号。
生:“哦?”(问号语气)
师:他打折了腿了。”感叹号!
生:“哦!”(感叹号语气)
师:为什么要用“哦!”?考虑一下。
生:他是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师:恍然大悟的感觉,还有吗?你来说。
生:我觉得是“终于”被打折退的感觉。
师:还有没有?还有没有比这个“终于”更直接的解释?你来说。
生:我觉得是之前孔乙己从来不欠钱,但是这次欠了十九个钱,突然才明白他打折了腿。
师:请坐。还没有说到最重要的上面去。你看后面的对话就可以看出这个感叹号里所包含的情感。后面的对话和我们平时写对话有什么不同?你来说。
生:没有人称。
师:哎哟,没有人称,那么把人称写上去,“那个人又说,掌柜又问,那个人又说,掌柜又问,那个人又说,掌柜又问”,这样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他们不是很想知道这个事情,是那个人自己要说。
师:对,他不想知道这个事情,如果加上:掌柜又问,那个人又说,掌柜又问,那个人又说,掌柜又问,那个人又说”你会觉得效果上和原文有什么不同?你来说。
生:加上人称就会觉得对话很慢。没有当时嘲笑的那种效果。
师:节奏就放慢了,他们想不想知道这个事情?
生:想!
师:对,太想知道了!所以这个时候“哦”也免了。这个掌柜非常惊奇,非常惊喜,非常好奇。今天又会有一大帮人聚集到我这儿来酒店里等这个事情啊!所以,这个“哦”是用一个很可怕很心寒的什么号?
生:感叹号!表示好奇!
生:有谈资了!
师:感叹号!我们一起来读读好不好?“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
师:再来一遍,“……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
师:啊!这个掌柜好奇,开心啊!说呀!说呀!怎么被打的,打得狠不狠?是这意思吧?再来看(师示范读):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这时候写这些人时每一字都省略了。你估计一下省略的原因可能是哪些?刚才说了一个是放慢,除了放慢以外还有什么?
生:因为人太多。
师:对,说话的人很可能不是掌柜和那个人啦,是不是?这段话中,想在这个故事里面掠奇,有掠奇心态的人越来越多的聚集在咸亨酒店,所以大家就奔着这个故事而来,这段对话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咀嚼的?我们一起来,老师读描述情境的,你们来问好不好?
师(示范读):“他总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怎么样?
生:“后来怎么样?”
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生:“后来呢?”
师:“后来打折了腿了。”
生:“打折了怎样呢?”
师:“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同学发现了吗?这段对话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你来说。
生:在“谁晓得?”前面有省略号。
师:还有没有?他们说话的时候都是?后来,后来,后来……大家发现什么特点?
生:觉得问的那个人很迫切。
师:迫切!迫切得连孔乙己这三个字甚至都省略了,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所以,这些人是关心孔乙己呢?还是想听到这个故事多么有趣呢?前者还是后者?
生:后者。
师:大家再考虑一下,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师读“……谁晓得?许是死了。”这个时候死了鲁迅用了什么号?
生:句号。
师:能不能用感叹号?
生:不能。
师:为什么?
师:(示范读)“死了……”
生:我觉得他的叙述一个故事,并不是对孔乙己的同情所以不应该用感叹号
师:他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关不关心?不关心!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故事,要的就是上演这个故事做一个笑料,是这个意思吧?你来说。
生:从句号里面可以看出他们对孔乙己生命的漠视。
三,“记”孔乙己?“忘”孔乙己?
师:从句号里面我们读出这些人对孔乙己生命的漠视。所以同学们,这些人记住了孔乙己的伤疤,记住了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但是,他们是不是真正记住了孔乙己这个人?那是什么?你来说。
生:好玩。
师:给这个酒店增加一点好玩的故事,好玩的经历。你来说。
生:他们所记住的是孔乙己可以被人们当做笑料的事情。他们只记住孔乙己可笑,没有记住孔乙己的生活是有多么悲惨。
师:没有记住孔乙己这个人,只是把他当成笑料,文章中是怎么写的,关于孔乙己这个人在大家心目当中的位置小说是怎么写的?你来读出来。
生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大家不注意孔乙己这个人,只注意他的故事。
师:只关注他的故事,不关注故事当中这个人的心情,结局等等,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所以孔乙己从来就不是一个被人记住的人,相反他是一个被人忘记的人,所以同学们孔乙己屈辱的被记住,残酷的被忘记。这就形成了他的一个悲剧。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的“我”是不是也记住了孔乙己呢?哪一句话?怎么写的?
生:第3自然段,所以至今还记得,因为之前他是记不得的。因为掌柜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时候”想起来。
师:“所以至今还记得”是把孔乙己当成打发他单调生活的一个笑料。因此,相对善良的小伙计我其实也是在忘记孔乙己。在看看掌柜最记住孔乙己的是什么?
生: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你发现了吗?十九个钱文章中出来了几次,你来,读出来。
生:孔乙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大家看见了吗?掌柜把孔乙己的名字记在粉板上,用了个“记”字,但是他记住孔乙己这个人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记住孔乙己欠了十九文钱。“欠了十九文钱!”鲁迅在写的时候用了感叹号!说这个话的时候应该是怎么说的?谁来试试看。掌柜是怎么说出这句话的?
生: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对,注意“还”“欠”“十九个”对不对?“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哪个字出现了?
生:“又”。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到了年关…预备起。
生(齐读):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十九个钱,孔乙己这条生命竟然不值这十九个钱。十九个钱在小说里能买到什么?同学们看看。你来说。
生:课文中是可以买到一样荤菜。
师:一样荤菜,也就是说孔乙己等于不到一样荤菜,一个人宁可记住一样荤菜也不关注他人的生与死,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
师:还有没有?
生:当时的社会问题,漠视他人的生命。
师:还有吗?请同学说一说。从这些嘲笑,从这些口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当时的这些人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对别人的生死是麻木的。
师:对!他们对孔乙己的生死是麻木的!而他们比孔乙己有没有高出很多位置呢?
生:不是,同样处于底层。
师:这些也是像孔乙己一样处在社会底层的那些酒客,他们没有比孔乙己高多少,就是这种人竟然也在嘲笑、竟然也在冷落、竟然也在漠视孔乙己的存在,酒店里就充斥着故意捉弄赏玩悲惨之人的苦楚、极尽嘲讽伤害他人之能事而形成的快活空气,因此我们就不能不回到《幽静悲剧》当中的一句话:愚氓之手。可见孔乙己也是毁在愚氓之手的一个小人物。因此,学这篇小说我们就知道孔乙己从来就不是一个被人记住的人,永远都是一个被人忘记的人。而忘和记之间永远都是冷冷的看客!这个看客就成了《幽径悲剧》中的什么?
生:愚氓。
师:愚氓!愚在什么地方?你来说。
生:愚在对生命的漠视。
师:愚在对同等生命的漠视。加上一个“同等”!愚在什么地方?
生:对他人的不关心。
师:对和自己相关的那些人丝毫不关心。愚在什么地方?
生:愚在对他人生命的毫不在乎。
四,用《幽径悲剧》的文句去揭示《孔乙己》的小说主题
师:愚在对他人生命的毫不在乎。所以同学如果叫你用《幽径悲剧》中的几句话来说明孔乙己的悲剧你会用那几句话?
生阅读。
师:用《幽径悲剧》中的几句话来说明孔乙己的悲剧意义你会用那几句话来说?你来说。
生: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用在孔乙己身上就是:你倘若问一个和孔乙己身份相同的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孔乙己的存在的。
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师:来全班一起读: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停,我们把“这棵古藤”改成这个人好不好?(预备起读)
生(齐读):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孔乙己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
师:比古藤更可悲的是《孔乙己》不但出现这三个“绝不会”,而且我们还可以加上一个“决会”!决会什么?
生:嘲笑他。
师:决会有无尽的人们在?
生:嘲笑他。
师:决会什么?
生:决会有无尽的人们在冷落他。
师:漠视他,冷落他!决会什么?
生:决会有人来讽刺他。
师:决会什么?决会有人驱逐他,把他往死里赶,这就是孔乙己这篇小说在挖掘上很可能要更深的地方,这是一句话,还有吗?用《幽径悲剧》中的另外一句话来说明,你来说。
生: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师:孔乙己就只有哭泣。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很可能成为这样一种人?说说看。
生:我觉得有可能的现在的人也在“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也是不关心自己以外的其他东西,就像这棵古藤被杀了也没有人关心它。
师:当前社会,我们已经看到太多自私自利的悲剧,所以,同学们这样学了以后我们就会慢慢的懂得悲剧有多么大的相似,悲剧有多么大的痛点。还有没有?如果再选用《幽径悲剧》当中的话来说,你会选用哪句话来说?你来说。
生(找到读):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师:大家找到了吗?孔乙己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孔乙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
生:是。
生:但是他死在愚氓之手,而且他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
师:所以,同学们文学作品体裁有不同,主题却有多么大的相似,读文章就要从不同文体中去思考我们所要追寻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鲁迅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他们永远都是戏剧中的看客。鲁迅还说: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所以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古藤的悲剧也不是一棵古藤的悲剧。季羡林先生要把十字架背下去。小说中的其他人只要这个十字架存在他们对自己灵魂的抨击有没有过?
生:没有!
师:所以,再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那些可怕的嘲笑声去思考我们要有的心,我们要走的路。
师:“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读:有的叫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预备起)
生(齐读):有的叫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很嘲讽)
师读:他们又故意高声嚷到:生: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师:“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
生读:“哦!”(声音很高,凉薄味道浓厚)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附: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记得在五十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足证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至于是什么联系,我已经记忆不清。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精选篇4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生(众)笑
师: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师: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师: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
师板书课题:《孔乙己》
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生独自默读,思考。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学生(众):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人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
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
师:为什么?
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
生全大笑
师: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嗯,孔乙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乙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
生思考
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乙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是哪一段?
众学生:第四段。
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乙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生开始默读思考,师巡视。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
男生B:从作者对孔乙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
师:依据何在?
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
男生I: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说明了孔乙己在……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乙己进行描写的?具体有什么样的语言?
男生I: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
师:这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孔乙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
师:好,继续讲下去。
男生I: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师:这又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师:对了,本来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
男生I: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
师:好,还有吗?
男生I: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
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乙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女生E: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男生J: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男生K: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
女生F: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
师出示投影片,并解说: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乙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乙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好,我们接着看,身材“高大”,这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脸色“青白”,衣着是“长衫”,语言是“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遭遇呢,可以从“伤痕”上看出来。这里的“伤痕”不止是指肉体上的,还是指……
众学生:精神上的伤痕。
师:很好,还是指精神上的伤痕。现在,我可以对孔乙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己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师(板书):总之,孔乙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
这是小说开始时,为我们展现的孔乙己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弱者,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小说后半部分几个自然段的有关描写,看一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默读,思考,小声讨论
师:好,刚才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孔乙己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脸色——
众学生:“黑而且瘦”。
师:嗯,“黑而且瘦”,很不健康。当然,他原来的脸色也不健康,现在更难看了。他的身材原来是高大,现在还高大吗?
学生:不高大了。
师:为什么?
女生G:他的腿被人打断了。
师:是啊,原来只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而现在他的腿被人打折了,只能盘着两推爬行。他的衣服有没有变化?
众学生:有。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
师:他的语言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和掌柜的对话。同学们想想他的语言、语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女生F:他的面孔“很颓唐”,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
男生G: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争辩”,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要发言的吗?好,你说。
男生L:他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和,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分析的孔乙己的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命运的恶化。
同学们注意,这一次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什么由于什么原因呢?
众学生:孔乙己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
师:看,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乙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
女生H: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的死。
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乙己死呢?
众学生: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众学生:(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说写出了孔乙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当然没有直接概括出来,但有暗示的。我提醒同学们想想,孔乙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
众学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
师:对了,中秋节。即课文所说的“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啊,可孔乙己却遭遇到什么?
男生M:腿被打折了。
师:是啊,在家人团聚的时刻,孔乙己却被丁举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同情。
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男生B:因为秋风是令人感到肃瑟的,而孔乙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
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乙己的必然死亡。
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乙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读者都会感到心情的沉重。同学们再看一看,孔乙己最后是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女生I:孔乙己是“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很好,这是对他个人的描写;那么,其他人又是怎样的神态呢?
女生I:其他人都没看见。
师:没看见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文。
女生I:周围的人在“说笑”。
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读出感情,好吗?
女生I:“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是啊,最后孔乙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乙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生开始思考
男生O:“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师: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
男生G:“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
生齐鼓掌
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精选篇5
师:你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事物?
生:山
生:水
生:雪……
师:那么老舍先生喜欢济南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仔细品位一下老舍先生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并找出他究竟喜欢济南的什么?
学生自己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优美句子
二、精彩之二
师:为什么作者能把他喜爱的济南写得如此之美?
生:因为他很喜欢济南,有着诚挚的热爱之情。
生:因为他把济南的特点写得很清楚
师:很好,大家分析得都很对。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还要学老舍先生的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事物。
师:请大家找出自己门前屋后的景物,利用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分析: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赵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读,并且利用多种方式读,还不断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读的方法,也体悟了文中的感情。赵小丽老师还安排了听读测试环节,旨在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加深理解文章,二是锻炼提炼信息的能力。接着回读课文,巩固字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教学过程中她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重点朗读品味赏析,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小结: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赵小丽老师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赵老师在立足学生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了课堂教学,她的教学语言,教学姿态和教学设计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学习。听她的一堂课就像是欣赏一幅画,浓淡有致,韵味无限。
上一篇:语文中学公开课教学实录
下一篇:中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