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范文网 haoduofanwen.com,好用的范文大全!

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历史课的教学方法。

  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一)

  1.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在讲“三国鼎立”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导入新课;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讲“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3.不可忽视的情感溶入新课标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而读书。历史课除了课堂上可以引入“快乐教学”之外,课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巩固所学知识,也有许多“快乐”方式,这里不再赘述。总之,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二)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种人面对现代化的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当今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上,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分的、强制性的他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可见课堂上强制性地对学生“满堂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尝试采用以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分组合作,探究质疑这种方法很有效。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难,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就在小组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可明朝时就废除了“宰相”,何来“明相”与“索相”?有人猜测:明珠、索额图因功绩显赫,可能是被康熙赐予了“宰相”的称号;有人说:不对,明珠、索额图应该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与“索相”是错误的。

  2.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3.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象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4.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 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学生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课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巩固所学知识,也有许多“快乐”方式,这里不再赘述拓展思维,增强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从而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能通过各种交互练习,激活思维,满足他们表现能够胜任的欲望,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更高。 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时机,把握好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和作用时机。即解决好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的有机结合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有的教师用一张投影片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三)

  历史已经过去,不可能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我抛却了传统的讲授法,自主设计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以一个小孩从军的经历贯穿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始末,在导入新课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这个新朋友--小破孩,并告知本堂课我们将跟随小破孩的经历一起去重温太平天国运动那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此语一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位新朋友的从军经历。随后播放提前录好的音频片段,大意如下:

  我是小破孩,广西桂平人,生于1840年8月6日。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平时常与丫丫一起玩。父亲耕田,母亲织布。可是,最近几年,听说来了许多红头发和蓝眼睛的人,咱家的布没人买了,官府却还要加租加税,父亲种的田交完了租,剩余的还不够全家人吃。今年还发生了旱灾、水灾和虫灾,日子就更难过了。家里实在太穷了,我们天天吃番薯,但后来连番薯也没有了,最后父亲和母亲商量,一起加入了“拜上帝教”,我也参加了。教徒们都比较穷,互相接济着过日子,大家都以兄弟姐妹相称。听大人说我们那么穷都是“阎罗妖”在作怪,我一个小破孩也要弯腰射“阎罗妖”了。

  听完小破孩的这一段经历,我提问:小破孩的日子为什么“更难过了”?在这种情况下小破孩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小破孩的悲惨生活遭遇在当时的两广地区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大家能否根据小破孩的叙述来分析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如此学生便不难得出答案了。本堂课就是透过这个小破孩的从军经历来探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始末,所谓以小见大,以一人之经历透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之缘由,不仅增添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历史。此方法适用范围较广,比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类似的课堂都可以尝试,现在的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此教法,收效不错。

  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四)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师不能只是“陈年旧事”地述说着,我们研究历史、传授历史知识,终究是为现实服务的,这也正是历史课的生命之所在。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要及时把握时事趋势,以古观今,古今对比,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切实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能力,而这也是当前新高考的精神所在。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这一现象,并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我给学生看了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一个西北放羊娃的视频对话,大意如下:

  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儿!娶了媳妇后呢?生娃娃!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当然是放羊!!!

  看完这段对话,很多同学都笑了,我乘兴而问:“同学们在笑过之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放羊娃会有如此单纯、幼稚,甚至可笑、可悲的想法呢?”学生立马思考并回答,“因为他们家太穷了”“因为他受到的教育太少了,思想狭隘”等等,然后我再顺势提问:“他的想法归根结底受到什么问题的制约?这折射出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什么规律?”有学生在思考过后回答“生存环境”,然而,对于后一问学生可能心里理解其意思,但是无法用精确、专业的历史语言表述出来,随后我再引导学生,最后得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这一历史规律,有效地完成了教学。

18504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