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范文网 haoduofanwen.com,好用的范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35篇)

教案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文章的主要观点读书的好处培养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式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升华感情——提高能力”的教学方式,做到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教学程序及教材处理师生活动设计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导读课文

四、感知课文

五、小结

1.教师启发学生: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问题设计如下:

1)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2)读书有什么好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3)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见文中批注)

4)全文哪些句段是写“读好书”的?(见文中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归纳后明确: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究: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给课文分层次,怎样分比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议论。

注意:学生对分段的出发点不一,分法也不一,只要理由充分,思路正确,教师应该予以肯定。教师的分法供学生参考。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观照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鼓励学生多角度来理解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难点

多角度阅读课文,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

自学研讨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教学过程:

预习展示

预读:

积累:

(1)字音耸立()迂回()训诫()啜泣()

纳罕()瘦骨嶙峋()头晕目眩()着眼()

(2)释义

训诫嶙峋

纳罕啜泣

小心翼翼

解读:

1、仔细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我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在悬崖、的经历。

其中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4那座悬崖有多高,悬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里历程是:

6、找出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提升展示:

展读:

1、阅读本文,你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吗,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3你能挑战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品读:

1、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如果你遇险,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认为区别在哪里?你更赞同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人物性格。

2.深刻认识和反省“虚伪”这一普遍性的人性弱点,并能联系时代背景探究童话深刻的寓意。

3.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勇于说真话。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童话深刻的寓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安徒生的三个童话故事的图片,引出作者安徒生与本文题材——童话,并设问:童话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吗?

二、走进童话。

(一)骗子行骗。

1、课文中的新装真的存在吗?------不存在

2、但在骗子的嘴里,这一“新装”却有奇特的性能,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第2节“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第24节“这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3、那么骗子为什么不一下子说出这些性能,而要到后面才说出第二种性能呢?

因为有人建议皇帝去参加游行大典,游行大典就要开始了,骗子这个时候觉得自己的谎话要露陷了,所以临时编出第二种性能。

4、从这里可以看出骗子什么样的特点?狡猾

5、骗子行骗的目的是什么?骗钱物。

骗子一共几次骗钱物?3次。

6、从这里又可以看出骗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贪婪。

(二)众人受骗

1、受骗人物之皇帝

(1)狡猾贪婪的骗子为什么可以骗到皇帝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看出皇帝爱衣成癖,所以骗子是投其所好。

(2说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你觉得这个可能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夸张。夸张是通话的一种重要手法,可以说,没有夸张就没有童话,夸张的句子,就要用夸张的语气来读,请你来试试看。(生读,师范读,再齐读)

在朗读中品味“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又能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昏庸虚荣穷奢极欲

(3)皇帝相信了骗子的话,骗子开始工作了,这个时候皇帝有没有直接去视察织布情况呢?没有。而是先派两位大臣去查看织布情况。

(4)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两位大臣去查看织布情况呢?请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对于皇帝的描写,品析其中的原因。

心虚。

(6)两位大臣都视察完情况后,皇帝就要亲自去视察骗子的织布工作了,这时皇帝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小组讨论,共同找出相关描写,推选代表朗读。

(两个小组pk朗读。师评价、范读,并共同探究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出皇帝什么样的特点。)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口是心非

虚伪

(7)后来皇帝要去参加游行大典了,皇帝在换新装的时候,文中又有哪些精彩的描写呢?请迅速在文中划出。

这里主要品析“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这一动作描写,来品味出皇帝那种装模作样、愚蠢的丑态。

过渡:除了皇帝受骗,文中还有哪些人受骗了呢?

老大臣、官员、骑士、百姓

2、受骗人物之大臣

请画出文中对于老大臣受骗的描写,小组讨论,共同找出相关描写,推选代表朗读。

(一组学生朗读。师评价其读得如何。并对于关键语句——两个“决不能”、“哎呀”,教师示范朗读,再探究这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大臣怎样的心理特点,最后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些文字。)

语言描写

大臣的心理:害怕、恐惧特点:虚伪、自欺欺人

3、受骗人物之百姓

皇帝在游行时,老百姓又是怎样评价他的新装的呢?请找出老百姓的那一句评价,并大声地读出来。

(师示范朗读,读出夸张语气。并共同探究这里又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体现出百姓什么样的特点。)

语言描写

虚伪

4、探究受骗原因:为什么这些人都不说真话呢?

都害怕被认为是愚蠢的、不称职的。

5、小结受骗:

1、这些人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说了假话,这虚无的新装折射的就是————虚伪的人性。

(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探究出这篇童话揭露的是当时统治者的腐朽、社会的黑暗)

2、呼应导入部分:学到这里你还会认为童话只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吗?

结论:一篇童话就可以有如此深刻的内涵,所以它同样适合给成人读。再引用安徒生的一句话“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

(三)、孩子揭骗

1、谎言终究会被戳穿,骗局终会被打破,那么,最后是谁揭穿了这一骗局呢?

一个小孩子

2、为什么只有小孩子说了真话呢?

小孩子天真纯洁、无私无畏、无所顾忌——————告诉我们,要保持童心,敢于说真话。

3、小孩子的话后来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又是怎么做的呢?快速从文中找出答案。

最后一节: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4、皇帝为什么要摆出更骄傲的神气,继续他的游行大典呢?

为了掩饰恐慌

为尊严死撑面子

四、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皇帝结束游行回到皇宫之后,他会怎么做呢?小组合作讨论。

五: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童话

安徒生夸张

→→马老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课文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但在我们身上刚刚发生了一个成功的事例,那就是这次的军训,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照片定格的是我们的笑容,那是回头看困难时得意的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美国的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也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2﹚、“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3﹚、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4﹚、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你从中感悟到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6﹚、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2、字词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小实

理大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

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拟人化手法营造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的巧妙构思。

3、品读优美生动且富于哲思的语言,体会变换人称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说明:

《山中访友》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上的写景抒情散文,记叙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把这次“山中访友”理解成是一种孤独与欢欣之旅。文中写道:“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所谓“朋友”是古桥、树木、山泉……一些客观上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便可以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但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与大自然万物可以心意相通,用心灵来进行无声的交流,这种“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其次,我们还可以把《山中访友》看作是一次精神回归与洗礼之旅,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很容易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之间迷失自我,而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正是以自然为镜,反思反省自身,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这不能不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鉴于上面的思考,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可深可浅;但作为七年级教授内容,我们不必探讨太深,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只要能引导学生在朗读探讨中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亲近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即可。

本单元主题为“亲近自然”,而该文作者为了充分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访友的欢欣愉悦之情,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并且想象奇特,联想丰富,再加上优美生动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构思新颖,这也是学生们应该在学习中必须领悟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美读课文,感受作者营造的童话世界及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对3、4、5、7等重点段落进行深入研读,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想象和抒情的写作特色。

2、难点:

(1)多角度探讨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活态度;

(2)体悟作者在第6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

该文作为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应该在充分听读或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听一听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议,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在探讨中理解作者对景物特征的抓取与描写。

作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回归大自然,必然也流露出他对待生活、待人接物等等的积极态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时品评,不必拘泥于一定之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教科书分析:

1.《短文两篇》包含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和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两篇文章。其中《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爱莲说》和《陋室铭》一样,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追求。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文章梳理,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的特点,思考感悟,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与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新手”,出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积累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扎实地落实文言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虽然跨越不同时代,但是两篇文章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表达了对优秀品质和人格的不懈追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物”后的“志”。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文言的知识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托物言志手法。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自主预习和合作完成课文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对高尚品格情操的追求。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画出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以及用以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语: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老师书写标题和作者)

2.任务展示: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

3.反馈指导: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激励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那些内容呢?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3.小结: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第一要义。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读音、节奏,从而进一步

理解和感受文章。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3.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导语:“陋室”的“陋”与“不陋”体现在何处?作者又为什么为“陋室”写“铭”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

2.展示任务: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说明的?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作为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

3.反馈指导: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从“环境、交往的人、爱好”方面进行说明的。

(3)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4)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特别强调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应注重道德修养的侧面。

(5)托物言志,也就是借助描写别的事物表达和抒发自己情感和志向的手法,这种手法含蓄隽永,内涵深刻。

4.小结:文章通过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阐明了“陋室”“不简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及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五、作业布置

1.笔记本上整理文言重点字词。

2.尝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一篇100-150字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

1.导语:(展示莲花组图)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宋代的大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尤其喜欢莲花,那么他为什么喜欢莲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2.任务展示:

(1)欣赏莲花,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反馈指导:外形漂亮,给人以素净的感觉。出淤泥而不染。

(2)我们学过的赞美莲花的名句有哪些呢?

反馈指导:“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并展课件:针对写莲名句进行解说,让学生对本课有初步的认识。

(3)题目:“爱莲说”题目解题。

反馈指导:“说”,一种问题,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就是借写莲花表达自己的情操。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莲花”?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个人读)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范读-示范朗读(老师读)

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文章字句内容

1.导语: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1)重点字词;

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

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

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

②不复出焉(出去)

远:①香远益清(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2)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内容,把握情感

1.导语:作者“爱莲”的哪些地方呢?作者写莲花又为什么写其它的花儿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

2.出示任务: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莲”的哪些地方让作者最为欣赏,作者为什么“爱莲”?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反馈指导: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出淤泥而不染”(洁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低调谦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通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孤傲)

(5)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4.小结:作者以“莲花”自喻,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两篇短文。

2.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

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__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

(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

(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平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丘壑(hè)癞虾蟆(hámá)藐小(miǎo)项为之强(wèi)(jiānɡ)

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当作)。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把)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自主阅读,区分联想和想象,并学会运用(教学难点)

3.感悟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开创美好未来的决心(教学重点)

课前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圆,谁能来帮我?推荐一个人吧。

学生上来帮忙

画得真好!有些东西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却最能体现功底。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那你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刚刚同学们丰富的幻想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果然是多姿多彩的。知道我想考你们什么吗?

想像力

只是想像吗?刚才你从这个图形想到了(),是为什么?

有相似之处

这个思维过程被称之为联想

现在能够区分联想和想像吗?

想像是要加工出新事物

2.说到联想和想像,我们语文书上有一首诗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特征。有人知道吗?

出示: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3.接触过这位诗人吗?

结合文下注解

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赏析诗歌

(一)朗读体会

1.听读欣赏

播放视频,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诗歌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优美、想像丰富(如果出现在这里就区分联想和想像)

2.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给我们听一听?

其他同学评价,你愿意试试吗?

读得好,那就聘请你做朗读指导老师,大家一起读,你来点评

提出意见或肯定

(二)了解内容

1.看来大家已经进入诗的意境当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

[2.这些景象是如何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借助联想和想像(区分)]

(三)进入情境

1.多么令人神往的世界,想去看看吗?你们不妨默读课文,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张开想像的翅膀,去那天际遨游一翻。最好,前后几个人一起,这样就可以交流看到的景象了。

同学讨论

2.看同学们如此兴致勃勃,谁来做我们的导游,向我们介绍介绍。

同学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

3.可是我所了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是这样的呀

请人回忆神话故事,那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4.可作者塑造的世界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美丽、富裕、自由、幸福

(四)理解主题

1.他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2.很多时候,要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必须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1年,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吗?

那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课前发给大家一篇诗作《死水》,那时与郭沫若同时期的诗人闻一多的作品。他以“死水”比喻当时中国的现状,读一读,体会体会。

同学朗读诗歌

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

黑暗、腐朽、丑恶、令人绝望

那郭沫若描述如此美好的生活是何用意?

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

3.体会到了两位诗人寄托在诗中的不同感情吗?

闻:对社会的绝望

郭:充满希望,渴望新生活

诗人的愿望实现了吗?实现了,因为我们都正幸福地生活着。

4.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郭沫若,感谢所有中国人那份永不放弃的期待。因为期待,才会努力开创新生活!你们有吗?

5.回到课文中来,在朗读中读出向往、读出坚定的信念。

请人读

突出重音

齐读

三、作业

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热切愿望,课后,请张开想象的翅膀,以诗歌的形式写下你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的方向性。)

5、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通过赏析该文,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

课型

新授课

预习指导

朗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三、朗读16’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正音正字:“水涨起来了”的“涨”,“涨”是多音多义字。

散(sǎn)在草丛里,酝酿(yùnniàng),巢(cháo)

应和(hè),晕(yùn),蓑(suō),水涨(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笼(lǒng)着一层(céng)薄(bó)烟

散:散(sǎn)在草丛里散(sàn)会

四、分析精彩句段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3’

现在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想一想,这一段哪里写得好?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一句很朴实很平凡的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出这么多的东西呢?这就涉及到我们阅读文章的一种能力:品味和欣赏。(课本P51)

引出第三单元提示,联系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春天,有冬天,有秋天。春风秋雨冬雪,大自然是美的。但是朱自清笔下的春最美,最需要我们来品味和欣赏。

如何品味和欣赏呢?方法之一就是体会文章中的修辞。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8’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景象:一切,山,水,太阳。

知识点:一切,说明了没有一个例外,眼睛所看到之处都是。

然:“的样子”,表示一种状态。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是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不会给你一种烈日的刺通感。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朱自清在其他文章中的精彩排比还有:“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是,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匆匆》)

学生优秀习作:“在上课的时候,日子从读书声中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写作业时,便从舞动的笔尖上过去。每天都重复着这些,没有什么改变。”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到第7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你能否为这些画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明确: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段。11’

(1)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

明确:

质感:嫩嫩的。写出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有了绿色就等于有了绿色,这里同样也是用绿色来象征着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的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的长出来的样子。

“钻”和“偷偷”两个字用语非常准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草具有了了人坚强的性格,显示了春早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得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使没有感情的小草变得像人那样,有感情了。

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颗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是多角度的,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更加的形象具体。

再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这一组短语作者连用了六个动词,写了一群天真活泼小孩子。语言是非常口语化的,就像在和一个小孩子说话一样,非常亲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是我们进行品味和欣赏文章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放在我们的作文中也同样会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展示优秀习作:

“望着天空,看着白云,又远又近,有一种刺眼的感觉。……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照射在路旁的树上,像被击碎的玻璃落在地上。风轻轻吹过,我多想将我现在所有的感觉都寄托在风身上,让它随风远去,随风消失。呼,一天又过去了。”

评价习作: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景物当中。

因此,学会在文章中欣赏它情景交融的地方,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精髓之一。因此,今天的第一个作业就是要来运用这个精髓:在接下来的四段中,自己学着欣赏这四幅画面,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主要抓住两个点:第一,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哪些地方是属于情景交融的,有什么效果?在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同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认真的阅读文章,带着问题去思考。

五、作业

1、背诵第2—7段。

2、掌握字词及课下注解,准备小测。

3、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对课文中生疏字词的掌握。

2、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自己欣赏文章,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和评价)

3、掌握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努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地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检测字词5’

(二)导入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又学习了他描绘下的第一幅画春草图,这幅春草图是怎样的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这一段。

作者并不单纯用春草图来表现春天,他还描写了春天的花,那么春天的花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一段。

(三)春花图8’

1、假如现在你手中还握着一架摄像机,按照课文的描写,你将如何进行拍摄?

明确:从树上似锦的繁花移到花间喧闹的蜜蜂,最后移到地上草丛中烂漫的野花。从高到低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中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是值得我们在在作文时学习的。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画美不美?

谁能具体说说朱自清笔下的春花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美?

预计有如下几种答案:因为朱自清喜爱春花,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知识广博,语言美,在描写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引出修辞)

3、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

(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附:用拟入,写桃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花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1,写花色的艳丽,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2,为什么要把遍地的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没有直接写到太阳,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股明媚的阳光,没有直接写到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地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从中我们是不是能获得一些对作文很有帮助的启示呢?——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在围绕中心写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非常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他也将这段对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对春风的描写。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第5段。

(四)春风图10’

请一位同学起来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1、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2、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3、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明确: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同时这个比喻也印证了前面古人所讲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为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不同而不同,但是春风却不一样,古往今来,人们对春风的感受却是一致的,像母亲的手和吹面不寒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4、才说了,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5、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6、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五)春雨图5’

那么春天的雨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6段。读完后思考或者自由讨论两分钟,让学生上台填写表格。(目的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学或探讨学习的方式欣赏文章。)要说出体现在哪里。

明确:

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修辞,排比,比喻。

特点,细密,轻盈。

(六)迎春图5’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七)赞春4’

请同学朗读8—10段。说说这三段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千姿百态,充满活力。

(八)活动3’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为什么?甚至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个字或词谈谈体会。

(九)总结1’

评价同学的谈话。从文章中作者体现出来的感情,到从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给读者的启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作文。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并读熟《古代诗词五首》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学本课时将课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读为主,用30分钟听读、齐读、自读,然后用15分钟进行了分组朗读比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同学们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把握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地涵泳品味,进一步领会了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观。第二课时,我将品位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采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的优美语言有真切的体会。起先20分钟,老师检查字词,介绍作者和背景,然后帮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整体感知,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生以“渔”)。在这个基础上,品位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布置同学们围绕两个题目(如前)分小组讨论5分钟,让同学们大胆发掘文章语言精彩之处,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修辞的妙用、各种感观的调动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同学们进行联想拓展,把课内外所积累的古诗文写春的名句进行一次大整合。

最后20分钟,就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同学们踊跃发言,这是出乎我预料的,连平时最胆小、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几位同学都发了言,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都说出了对课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勿庸置疑,这些回答虽然显得还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这毕竟是同学们自己自由探讨得来的,比起老师越俎代庖的“灌输”或许更有效果,更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写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周六,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说说看,我们都带了什么去旅游?(防晒用品、零食、相机、钱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却带了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23课《带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节,了解悬念技法。

1、谁能解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2、刚才我们将故事大概说了一遍,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条理很清晰。作者有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阅读时充满期待。

3课文作者刘慈欣,乃悬念大师,文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悬念,请找到一处,揭晓谜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质,感受人物的伟大

1、过渡: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顾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感动敬佩,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叙述,勇敢的承担。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结: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正是这份勇敢坚强乐观,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才铸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敬佩再来读一读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从“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中感悟主旨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感受都是围绕小姑娘来谈的,但是却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谁?“我”,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参与者,我是见证者,我也是改变者。有人说,表面上看,是“落日六号”内部的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际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明确:赞同,小姑娘虽然身体被困地心,心灵却是诗意的自由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心灵却是麻木封闭的。小说的末尾,“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诗意。小说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前后变化,凸显了主旨。

2、运用对比词,写下感悟。

五、总结: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身影,当我们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执着于眼前的苟且时,不要忘了寻找生活里的诗意,不要忘了带上她的眼睛,让心灵去旅行。

六、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让心灵去旅行。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读、述课文,进而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领会童话的写作特点和深刻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由“大典——盛装”引出《皇帝的新装》,并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参考):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二、速读课文并简述

在小组或同组互相简述的基础上进行班级简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概述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观看动画影片,进一步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增强感观,引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感知课文,抓住要点。)

1、上当受骗的主要有哪些人?

(预设结论: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百姓)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预设结论:因为“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四、问题探究

要求: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不求答案统一,只要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将所学所知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贯通。同时,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从而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品质。)

1、你是如何评价皇帝、大臣和百姓的?从文中找出根据加以说明。

(重点分析皇帝这个人物。可以“一个?的皇帝”或“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的人”这种句式进行。)

(预设结论:愚蠢,虚伪,狡猾,极端奢侈、腐朽,胆小怕事、圆滑、自欺欺人,怕被嘲笑……)

2、后来,一个小孩最先说出了真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结论:说明小孩敢说真话,天真,诚实,纯洁……)

3、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预设结论: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愚蠢、虚伪、昏庸、腐朽的本质,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赞扬了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4、假设你当时在场,你会怎样做?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碰到过不说真话的情况?

(预设结论:可能有学生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学生会说不敢。多数学生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教师顺势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拓展延伸(机动)

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不脱离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分角色朗读(机动)

方法: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要求: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在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七、布置作业

1、思考:对于文中骗子行骗这一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多角度)

2、写作(二选一):

(1)、大胆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描述游行以后发生的事。

(2)、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3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与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与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与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与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与悟性。

而记性与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与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

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与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与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4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2.做阅读提要,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写作思路。

3.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4.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正无邪的人,提升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任务形象,探究童话深刻的寓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意的童话装点着我们幸福的记忆,欣赏下面几幅优美的图画,看看熟悉吗?(出示幻灯)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一起分享《皇帝的新装》给我们带来的艺术感受。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一)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二)介绍“童话”

体裁介绍: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的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四、检查预习:

五、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新装

2.梳理文章脉络

引子:皇帝爱新装

开端:骗子织新装

发展:君臣看新装

高潮:皇帝穿新装

结局:小孩揭新装

3.皇帝的“新装”有什么特异的功能?

(任何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骗子的钳口术,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二)整体感知

1.复述课文(采取接龙复述的形式)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抢答)

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活动的?(出示幻灯)

六、精细研读

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仅要有完整巧妙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还要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以及传神,生辉的语言。

1.品味精彩片段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的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朗读时应读出什么语气、语调)。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内容。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炫耀以下他的新衣服,用夸张突出强调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朗读应读出自然嘲讽的语气,语调平缓,这段话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朗读时怎样读。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朗读时应读出恐慌,傲慢的语调,神情表现出自负)。

(3)“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传播开来。

小孩的喊声表现了孩子什么样子的性格。“爸爸”为什么称孩子的是声音为“天真”的声音。

(小孩是一个未经世俗浸染的生命,天真纯朴,无所顾忌,他没有什么要维护的,什么也不怕,也没有学会弄虚作假,因此,他的喊声表现出单纯,无私无畏。朗读时应语速要快,语气天真,语调要高,而“爸爸”的话是为了对孩子不懂世事做掩饰。语速要缓慢,语音要低)。

2.小组交流:(分四个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然后提问)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你觉得皇帝、骗子、大臣、小孩,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3.教师归纳总结:

皇帝:昏庸、奢侈、愚蠢、虚伪自欺欺人

大臣:昏庸、愚蠢、阿谀逢迎、虚伪、自欺欺人

骗子:狡猾、贪婪、善于设骗

孩子:诚实、天真、无私无畏

七、自主探究

骗子的骗术是文章想象最完美的体现,巧妙之处在于有心人一看便知道这是骗术,因为它虚伪得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点影子。而这明显的骗局居然这些大人们没有人敢点透,这是为什么?最后为什么让一个小孩来揭穿?这天真的声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些大人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而小孩天真单纯,无私无畏,他敢于说真话。

天真的声音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八、感悟主题: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可笑的闹剧,留给我们了很多的思考,这篇课文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对童话主题作出多元解读:①无情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与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②揭示了受世俗影响伪的性格弱点。要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

九、拓展延伸。

1.大家议一议:有人认为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呢?

2.拓展训练:作家对故事的结局的描写是有局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之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个说真的小孩,还是会厚待骗子,或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象的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发挥想象,给本文写一个续篇,描述游行以后发生的事情)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习作训练,然后找2-3个同学进行习作展示,

写得好的同学给予热情的鼓励,表扬。

十、课堂总结。

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用真诚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吧!

齐读小诗

诚实是涓涓的清泉,洗涤尘世的污__;

诚实是静夜的细雨,哺育万物的成长;

诚实冬日里的炉火,温暖人们的心田;

诚实是盛开的花朵,美丽着整个世界。

如果有人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份欢乐。

如果有人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份银灿。

如果有人二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份丰饶。

如果有人三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份悠远。

如果有人五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老年少了一份深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3、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二、基础知识:

1、作者:刘湛【zhàn】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

2、字词积累

三、整体感知、鉴赏分析:

1、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自读课文】畅谈感受,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生1:我读这篇文章完全被她的美丽感染了,这是雨吗?更像是个翩翩走来的美少女,轻柔、热烈、奔放、含蓄,我爱雨,像作者一样,爱的深沉!

生2:作者以雨为原料,以情为酵母,在心的酒窖中酿出了一坛美酒,刚一开封,那芳香就扑面而来,醉倒了我们的苍白而干枯的生命,沉淀出生命醇香而诱人的的味道,这种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

师: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还有谁能摒弃尘世的杂念?我们无须等待四季的轮回,即使窗外寒风凛冽,我们可以搭车到心海去看雨,去那里不需要车票,但需要你带着真诚、乐观的背囊和一双清纯的眼镜,心海的雨很美丽:那里有春雨的飘飘,那里有夏雨的潇潇,那里有秋雨的潺潺,那里有冬雨的纷纷,那是雨的极致,当然也是人生的极致。

2、【音乐起】教师范读第1、2段,请同学们朗读其余段落。思考并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3、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明确:春雨:温柔、细润、甜美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沉静、端庄、成熟

冬雨:自然、平静、纯洁

4、这四副美图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以从感情意境、语言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畅所欲言】

例如:春雨图中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让大家真正走进美景中,从而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鉴赏方法、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

明确:

【一】“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用于别致新颖。

【二】冬雨图中作者把雪景比作“一副干净利落的木刻”,画中是“收割过的田野”,“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似乎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勃勃的生气,但是它正孕育着所有的色彩和所有的生气,因此,作者感叹雪是“雨的精灵”。他带给人们的是内敛、含蓄和包容,表现了雪的自然和平静。

【三】他将秋雨比作“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秋雨的妩媚、端庄的独特魅力描写得十分充分,刻画了秋雨的沉静、稳重。

……

5、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和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首尾呼应。结尾的“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再次强调了雨“美”和自己对雨的喜爱,表达对雨的渴望和爱恋之情。

师: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生:“我喜欢雨”干净利落的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6、刘湛秋先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美读文章,品味情感:

作者用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场可触可感、亲切可爱的心灵雨。我们像作者一样,对雨也爱的深沉、爱的真挚!把自己的感情通过美读课文表达出来。

朗读指导:

雄壮、强健、慷慨、有力——强而浑厚

哀怨、缠绵、委婉、纤细——弱而缓

广大、空旷、迂缓——长而舒缓

急促、激动、狭窄——短而急促

优美、欢乐、活泼、轻松、清秀——清亮、圆润、饱满

【音乐起】

1、自由诵读,感悟品味;

2、踊跃美读,升华感情。

五、写作实践: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种种景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罢,只要能语言优美、描写形象就是我们的收获!

(学生写,读3-5个,略评)

六、小结:

多美的文字啊!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自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四季。它们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点染了四季,一支升花之笔写活了万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样也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七、作业:

1、课文脉络十分清晰,请仿照课文的结构,以“______的四季”为题(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份作文提纲。

2、搜集描写雨的古诗词、词语【是成语】写在笔记本上,并能理解意思,恰当运用。

3、在周记本上积累一篇类似的美文,比较鉴赏它的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6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寻找发现画面细节,通过看、听、说、演等多种通道了解故事内容。

2、理解、感受乌龟坚持不懈朝目标前进的精神,能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4、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故事录音、呼啦圈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引出故事主角。

小朋友,你们了解乌龟吗?它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能感受到这只乌龟现在的心情吗?

二、师生共读,触摸故事。

1、观察画面细节,引出故事。

(1)听故事录音第一段。

(2)引导幼儿观察三幅连续画面,从图中读出陶陶思考了整整一天一夜做出参加狮王婚礼的慎重决定。

2、经历第一次被嘲笑的遭遇,初步呈现乌龟的决定。

(1)陶陶经过一片荆棘丛,遇到了谁?蜘蛛发发为什么要大笑?

(2)陶陶会放弃吗?它怎么说的?(我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3、经历雨天和烈日沙漠的考验,鲜明乌龟坚持不懈的决心。

(1)一路上,陶陶经历了哪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雨天、沙漠两幅画面。

(2)一起演一演这只勇敢、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乌龟。

4、经历走反方向的挫折,强化乌龟坚持不懈的决心。

继续听故事,提问:陶陶犯了一个什么错误?(方向走反了)还要不要去参加婚礼?

5、经历狮王去世,希望破灭的打击,突显乌龟坚持不懈的品质。

陶陶经过一片岩石荒漠时又遇到乌鸦阿嚏,乌鸦告诉陶陶什么?陶陶是怎么做的?

三、故事结尾,感悟哲理。

1、故事转折,体验惊喜和愿望实现的快乐。

教学反思:

根据文章体裁及教学要求,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去想象,突出童话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1)观察画面,理解、体验陶陶参加到年轻狮王婚礼的意外惊喜。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礼物的细节,呈现故事结尾。

2、教师小结点题。

现在你们知道封面中的陶陶为什么微笑了吗?对!坚持就是胜利!

小百科:犟龟的”犟“意思是原指固执。不服劝导。文中指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的阻碍都不改变一往无前的精神,但也乐意听从正确的劝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二、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妥当分外滑稽陛下御聘头衔爵士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板书:

皇帝爱新装成癖——骗子做新装——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三、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四、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一、合作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二、拓展探究

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三、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8

十三山中访友李汉荣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以学生自读为主,培养运用多种自读的方法阅读课文的能力。

2、调动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世界,体会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加强朗读训练,精彩片段要求背诵。

教学步骤:

安排一课时

1、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作者思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划出文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3、精读:潜心与作品之中,品位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写的,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等等,通过学生提问研讨加以解决。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想象,为什么?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与《童趣》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想象力给人们带来的富有情趣的美好体验。假设自己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口头表述一段文字。

4、点拨:由教师归纳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强调要点。

5、由学生归纳出本课的学习要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人生感悟等)

5、反复朗读课文,反复朗诵精彩片段,培养语感并达到会背。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春的盼望、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新生命之情,对希望的憧憬之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挑选几篇同学改写的《春之古韵》散文。同学们,在你们将古诗改成散文的过程中,都加上了自己观察春天的特征,也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情感。今天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看看他笔下的《春》具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初步感受,进入文本

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跟跟随视频朗读,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完文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欢快、欣喜)

三、提升感受,概括特点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来描写春天呢?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春天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美好的春景呢?

答: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

3、每个小组挑选一幅图画,说说这幅春景图美在哪里?

(1)春草图

①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C)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②从哪些角度描写春天的小草?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颜色(绿绿的)、范围(园子里、原野里、满是的)

③这样的小草给人怎样的感受?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草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欢乐。

④“钻”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1、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

2、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2、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3、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三、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理解词义。

2、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一、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⑴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2、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3、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4、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⑴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⑵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⑷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⑸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二、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四、教师小结

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五、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

1、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2、书写规范、工整。

3、字数300字左右。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又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思冬雨:自然、平静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注: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2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自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2、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平易自然、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时间

一、听写字词,检查朗读。

二、赏析精彩片断

1.再次朗读课文,感悟语言的艺术,写法的精致。

思考: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要求学生在书上作旁批,写出自己的见解,喜欢的.理由尽可能详细;教师走入学生中指导。)

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要熟读成诵。如尝试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

2.品味语言,揣摩作者平实、优美的语言风格,体会本文的抒情方式。

(1)教师示例:

①“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分析:这一句用与老天爷商量的口气,说明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写法上是创设意境,于字里行间流露真情。

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紧紧扣住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

(2)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学生自主合作,相互交流。展示。)

(3)课件出示练习题。(师生合作完成。)

①开头的特点是什么?(把济南和北平、伦敦进行了对比。)

②运用对比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说明济南是块宝地。)

③怎样抒情?(通过对比,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4)学生默读课文,认真体会以上对课文的感悟、品味。

3.教师小结。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想一想,为何老舍先生这些文学大师们能描绘出如此精彩的画面,他的语言能如此优美?我们写景时要向他学习什么呢?

启示细致观察角度多样情景交融运用修辞手法

(可重点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方法:选词讲究;对比烘托;多用修辞方法;有直接抒情、有意境中流露真情,也有虚实结合,联想抒情。)

三、拓展延伸

1.师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冬天的诗文。

2.让学生进行和《春》、《三峡》的比较阅读。

提示:可从语言、内容、写法多角度分析。

(学生合作分析,教师小结。)

3.实践。

(1)小组展示说说家乡冬天的特征。

(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

四、课后作业

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

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

老舍

无风声小山摇篮图

温山雪霁初睛图

无重雾温

晴水空灵水晶图绿

无毒日蓝

惜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4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并为实现自己的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5

《犟龟》

王晓敏

我说课的题目是《犟龟》,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体系。《犟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本课是学生升初一之后接触到的第一篇童话,第一课时简介了童话特点,引导学生默续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节。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争论,最后进行拓展创新练习,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新课改语文第一册的要求,结合《犟龟》一文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2)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顾课文、师生到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

3、说教材处理。本文是一篇童话,因此品味、感悟课文是阅续的重点,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理解,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颖、探究、互相对同学提出的有价值问题进行归纳、补充,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须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中也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合作分角色读对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在自主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同学们自由想象,开阔思维的视野。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说课型和结构设计

课型:“续、议、练”式

结构设计:组织教学——导入——研讨——小结——拓展练习——作业。

1、组织教学:教师用目光巡视课堂,稳定学生情绪,然后师生问好。

2、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握了故事情节,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同学们也知道了小乌龟历尽千辛万苦去参加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那么它的理想实现了吗?它算个成功者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共同学习德国当代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犟龟》。目的是通过设疑,激发本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研讨:结合上节课学生质疑,确定思考题:

①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个胜利者?

②归纳主题

③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没有举行婚礼,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

4、小结:这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而且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5、拓展练习:

给出两个童话的开头,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大胆想象,合理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想象力和创新力。

6、作业:将续写练习写在小作文本上,不少于200字。

(二)说练习和作业设计

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初一学生正是爱幻想、想象的年龄,设计这两个续写练习,正是培养他们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创新中有合作意识,学以致用,寓教于乐。

五、课后反思

师生互动、各具特色

《犟龟》一文是两课时,我结合新课标及课改教参设计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全新精神。第二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漫画回顾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质疑的基础上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研讨,并渗透思想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三个问题讨论完毕,并且不同组有不同的想法,体现质疑精神。最后的习题设计是学练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教师仅仅是知识的发现者与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因在学院上课,听课教师多,学生对环境也较为陌生,有点放不开,不如在平时的课堂上活跃,座位变动也大,平时的合作小组多数没坐到一起,也影响了上课的情绪。

真金不怕火炼。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力求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中学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6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个人,考试是状元,官做到节度使,大将军,他说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是一个老翁,一个偶遇。这位老人是谁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卖油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学分享(放幻灯片)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或者音拿不准的字词请在书上标出来。

2.同桌帮忙解决字音,然后互读一遍。

3、找学生读,(3-5人)其他同学注意纠错他的字音或节奏。

4、再分角色读两遍课文,把握一下情感(找两组同学),然后全班齐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了啊!

5.先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和不懂的划起来,最后同桌解决,同桌也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共同解决。

6.找学生翻译全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然后齐读,思考问题(幻灯片)

实词有:尝、去、尔、颔、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

看注释1,康肃是谥号,(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

站在旁观者陈述事实的角度来说,是直接说其名字,他们是(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与卖油翁倒油的辨别。

工整的对联,这节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内容总结成一幅对联。

(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

3.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十中”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4.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态度。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板书: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对联继续写下去,大家想想应该写什么呢?我们还有哪个方面没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们的交锋)(幻灯片)

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大家看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斗争”有几个回合?

他们俩斗争了“三个回合”。接下来的对联应该是这两个人交换一下位置。

对联陈尧咨部分的后面写上卖油翁,在卖油翁联的结尾写上陈尧咨。

(板书:卖油翁,陈尧咨)(自评过了,该他评了,所以换位置)

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写起。(小组讨论)

“睨之”, “睨”什么意思吗?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态描写

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吗?动作描写

“但微颔之”,因为“颔之”就肯定,而“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亦无他”。(板书“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无他”)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小组讨论)

“疑之”,问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能解释一下这个“而”的用法吗?承接?并列?大家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哪个字是核心? “遣”。“笑”和“遣”这里是什么关系? “笑”是修饰“遣”的。所以这里“而”就是表示修饰。

只要在句子里找到核心词,然后看“而”前面的词语和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不是修饰关系了。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还有没有表示“修饰”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卖油翁释担而立”)

(生齐读)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遣之。

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6.对联也写好了,缺个横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哟!(学生讨论)你可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说。卖油翁和陈尧咨,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从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么教训或给他启示?他懂得了什么?

懂得谦虚(为对称同义词,心怀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书)所以,陈尧咨经历这次教训之后,刻苦训练,最后射箭技艺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铜钱为靶,十发十中穿钱而过。

这就不难理解文中最后一句“笑”的含义了,这个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尴尬、难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

四.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幻灯片)

通过拿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事进行对比(板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创造出属于我们更高成绩的技巧、诀窍(画图,勾画出“巧”字),是心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奋追求。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7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斯是陋室()

⑶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8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4、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明确: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7、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明确:“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8、文章第一段称呼雨为“她”行文中称雨为它,结尾称雨为“你”感悟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将很多物象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

四、课堂总结

雨是神奇大自然的一部分,作者喜欢雨正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必是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希望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以积极的心态感受雨的四季,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做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

五、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春雨——温柔、娇媚

美丽喜欢夏雨——热烈、粗犷爱恋渴望

秋雨——沉静、端庄

冬雨(雪)——自然、平静

六、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生字词3遍,背诵重点段落。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9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生活简单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保持安宁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环境需求{追求自由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珍惜时间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2、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三、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0

教学目标:

一、感受文章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鉴赏能力;

二、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比较阅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教学重、难点:

欣赏文章画面美,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比较阅读,提升鉴赏品位。

教学设想:

作为散文,画面美是本文最为突出的特色,因此,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同时联系相关文章进行深入感受以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感情是教学的第一步;

优美的语言及外露的情感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所以在写作手法的总结中,由学生共同归纳并安排相应的练习以明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屏幕展示雨丝飘洒的画面,同时配以音乐“献给爱丽斯”)

一、导语设计。朱自清的《春》里,有一幅图叫春雨图,它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雨在其他季节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不同季节的雨的风姿。

二、介绍作者。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他的散文《雨的四季》、《伞》、《卖菱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录中学语文课本。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

三、听雨。(配乐诵读,初步感知课文)(多媒体配乐及画面,提示三种欣赏方式,即看课文听读、轻声和读、闭目倾听。)让学生自由谈谈感受体会。(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诗话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请同学们听读这篇文章,想想作者是如何描写四季的雨的?四季雨景图,各有怎样的特点?

四、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提问: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幅画面?为什么?

五、品雨。春雨图这一段写了那些景物?作者笔下的春雨具有怎样的特点?春雨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快速的从第二自然段里找出来。

六、讨论与活动。分析了春雨图,还有夏、秋、冬季雨的景物就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由各组代表讲诉你们组的分析结果。提示:可围绕景物、特点和作用来分析(略)

七、悟雨。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那么作者对四季的雨倾注了一份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些段可以感受到?爱恋喜欢,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作者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

八、寻雨

拓展链结:古代描绘雨的诗句有很多,你能打开你记忆的宝库,找寻出描写“雨”的诗句吗?

描写“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九、课后作业:

1、请模仿《雨的四季》选取某一事物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如风、树、花、草等。)

2、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雨的文学作品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字词

1.出示生词(先指名读,再齐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诵读——走进人物心灵

(一)【欣赏范读】:《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咱们先欣赏一下名家朗读。听范读是如何处理每段的语速、语调、语气的。

(二)生齐读课文。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战前准备 奔赴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家人团聚

赞美木兰

四、指导诵读(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同时,在串讲的时候注意用一些现代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五【个性朗读】

1.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

2.自我点评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木兰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动

六.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英雄形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把握的,提示学生多发现木兰的女性特质,从而更全面的感受有血有肉的花木兰。如决定前的焦虑、征途上的思亲、毅然辞官、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扮等,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掘。)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1、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 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前线。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2、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

3、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4、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的色彩,又真切动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二)师出示图片,学生找出对应的课文情节。(指名声情并茂地感情朗读,以达到背诵)

七、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木兰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她那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而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木兰说什么?(多媒体投影:“木兰,我想对你说——”)

2.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现在,“感动中国”栏目组要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

假如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家顺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八.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九.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并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3.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

4.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读和写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并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教学难点】

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故事导入

教师口述: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教师提示:《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二、介绍作者

甘珠尔扎布(1903年7月17日1970年),别名韩绍约、川岛隆良,蒙古族,辽宁彰武人。《猎人海力布》是甘珠尔扎布整理的。民间故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从这两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发现:民间故事往往因为时代久远、又是口头传播,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作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流传、宝库、珍宝、焦急、叮嘱、崩塌、发誓、迟延、后悔、酬谢、牺牲、谎话、扶着、催促、避难、震天动地(重点指导生字“珍”为前鼻音音,“叮、”为后鼻音;“酬、珍、嘱、誓”为翘舌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难(nán、nà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②读一读:面对这些逃难(nàn)的同胞,即使再困难(nán),我们也要帮助他们。

学习多音字:传(chuán、zhuà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chuán)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②选一选:从他的传(chuán、zhuàn)记里,我们知道他母亲是得了传(chuán、zhuàn)染病而死的。

(3)理解词语

练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珠玉宝石的总称。()

崩裂而倒塌。本文指的是突然分裂开后而倒塌。()

从头到尾完全照原样。本文指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鸟商量,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别人的经过从头到尾说一遍。()

各种鸟兽的总称。()

形容非常真实。、()

震动了天地。本文指大山崩裂的响声巨大。()

①指名回答。②拓展“原原本本”,说AABB式的词语,并积累。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猎人海力布的几件事?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得到龙王的宝石。

第三段(第7、10自然段):讲海力布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第四段(第11自然段):讲人们永远纪念海力布。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理清全文写了几件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用简短的话说说整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四、学习“会写字”

酬、焦、珍、叮、嘱、延、悔、誓、扶、塌、谎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酬、珍、叮、嘱、悔、扶、塌、谎”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延”半包围结构,“誓、焦”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酬、悔、嘱”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延”,学生练写。

酬:酉字要窄、里边有一短横,州字第二笔是竖撇、稍长,中竖要短,右竖最长。

嘱:尸字要窄长,禹字上窄下宽、各部分都要扁、中间一竖贯穿到下框。

悔:母字竖折和横折钩下边都稍往左拉、末端要交叉,中间一横左右都出头。

延:左边是廴与辶不同,右边不是正字、上边是短撇、末笔竖折是一笔。

誓:折字要扁宽、扌的一提和斤字的横稍长,言字的上横最长、下边都要窄。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优美的句子,并积累:

(1)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2)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3)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2.练习运用:

根据课文中的主要信息,参照板书,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快速默读,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猎人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2.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重点、难点)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读和写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围绕猎人海力布写了几件事。继续阅读课文,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特点: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三、品读释疑

出示: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1)从哪些词中能看出,他的热心助人?(理解感受:每次、总是、只、很少)

(2)学生朗读积累,引出下文的学习

(一)研读“救小白蛇得宝石”

1.师生分角色朗读:猎人海力布、小白蛇、老龙王

2.设疑:这些都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中用了很多“问”、“说”,但是怎么问,怎么说?没写。大家试着在“问、说”前面加点词。

出示: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

(1)指名学生填空、交流。(同情地、关心地)

(2)请填空的学生根据填写内容演一演,演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请学生照着样子给“救小白蛇”部分的内容加词句,可以加神态、心情、动作等。(学生自由加内容)

4.分享,并三人一组,进行分角色演一演。

5.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热心助人。

(二)研读“救乡亲变石头”

1.分角色读“救相亲变石头”的内容。

2.提问:有什么发现?(与“救小白蛇得宝石”有相同点有很多人物描写,并进而回顾学习方法)

3.用学习“救小白蛇的宝石”的方法,学习“救乡亲变石头”

4.三人小组,演一演。

5.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舍己为人。(注意引导学生区分:“热心助人”与“舍己为人”的异同)

(三)整体感知,加深感悟

1.全班分角色自由准备演一演“救小白蛇得宝石”和“救乡亲变石头”两部分内容。

2.指名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3.现在,哪位同学知道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吗?谁来简要地说一说?

(四)小组表演展示

1.仔细阅读课文,三人小组自由选择一个片段,试着分角色演一演。

2.方法指导:人人都喜欢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在触动我们每个人心中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生活、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全新的东西。表演故事也是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还能让学习富于情趣。表演时要有一定的夸张些的动作,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

要求:表演故事要求有以下几点:

熟悉表演的内容,表演时脱稿演出;将课文中叙述性、简单的内容根据表现角色的性格与特点进行丰富,可以给人物加上动作、语言等,但切记东拉西扯;几个人合作要做好分工,互相配合;表演要戏剧化。别怕过火,表演时要配上丰富的手势、面部表情和戏剧化的身体语言。

3.三人小组继续展示表演。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我们在猎人海力布身上感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文中,还有很多省略的地方没有具体写。

出示: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你们想他会怎么说?说什么呢?请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一下,写一段话。

(2)三人小组合作完善这段话,并以文中人物的口吻演一演,全班分享,评议。

【设计意图:在练笔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文中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六、当堂检测(必做)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教材课后题小练笔。)

提示: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其实就是缩写课文,将一篇长课文压缩成一段话。

七、课后作业(选做)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3

1、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3、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5、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8、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9、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诱惑()_____一瞬间()_____

隐秘()_____喧腾()_____痴想()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妈妈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妈妈的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以钢琴曲〈〈大海〉〉配乐。

(六)拓展迁移。

请学生讲述自己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全班汇集成册,复印后人手一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分析反思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4

教学目标: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二、目标展示

1.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品味语言,感知美点。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将你的理解批注到书上。(8分钟后看谁完成的好)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文的美点等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五、综合训练

1.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2.仿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5

教学目标

一、了解童话的特点。

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激发想象,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把握作品形象不同性格特点。

三、通过联系实际讨论,深入理解“犟”的不同含义和小乌龟行为的思想价值。培养为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你知道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吗?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只小乌龟倒是与众不同——这是一只犟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文学常识(2分钟)

它来自遥远的德国,它的创造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你能很快从书上找到关于他的常识吗?

看来同学们很会学习,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他的资料,谁为大家读一读呢?

原来米切尔·恩德这么了不起,那我们更要好好品读一下他的这只犟龟了。

三、解題(6分钟)

你知道什么叫犟吗?“固执,不听人劝”

那么这只小乌龟到底做了什么事?它又是不听谁的劝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好不好?

四、解决字词障碍(2分钟)

师:有没有仍然没有解决的生字生词?字词积累中的词你会读吗?师:强调憾、悼

五、分析课文(20分钟)

师:读过一遍课文,你知道犟龟干了什么事了吗?

(乌龟要去参加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婚礼(起因),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结果)。)

那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勾画一下哪些语句体现了小乌龟去参加狮王的婚礼是十分困难的?它在路上都遇到了谁?它们分别说了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

(路远,不久举行。师:去掉其中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蜘蛛:你说蜘蛛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和神态?你从哪些语句知道的?这些语句写出了蜘蛛的什么特征?你能用你的朗读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大家吗?

蜘蛛:a、腿多、灵巧、不自信;b、哈哈大笑,充满同情,傲慢,轻视小乌龟;

劝阻内容:路远,走得慢,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

小乌龟的反应:决定不可改变;

师点拨,找准角色特点,就能读出味道;

其他三种动物也各有特色,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蜗牛:a、迷迷糊糊,懒,没精神,没劲头,b、难过,不信任小乌龟;

劝阻内容:方向走反;

小乌龟的反应:调转方向,为什么小乌龟没听蜘蛛的意见,却听了蜗牛的意见?这说明了什么?(乐于听从正确意见)——小乌龟调转方向,回家了吗?(回答:没有),这说明他的决定仍是——(齐答——不可改变)

壁虎:a、打瞌睡——懒,b、狮王高级官员——不负责任;

劝阻内容:婚礼暂时取消;

小乌龟的反应:(齐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乌鸦:闷闷不乐,穿着丧服;

为什么?狮王去世;为什么让乌鸦来报丧而不选喜鹊?乌鸦是不吉利的象征,

小乌龟的反应(学生一起回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挑一个你喜欢的角色用你的金嗓子读给同一小组的同学好吗?

六、理解童话的特点(2分钟)

那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小动物会有这样的语言和神态吗?这是什么样的写法?(想象和拟人)

那么童话的想象是不是就可以无所顾忌,天马行空呢?(不是,要抓住动物自身的特征进行生动有趣的描写)

七、继续分析课文,理解“犟”的含义和小乌龟行为的价值(7分钟)

那么面对这些动物的劝告,小乌龟的回答都是?

[板书: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说明小乌龟有怎样的性格?(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的阻碍都不改变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是什么修辞方法,你认为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那现在你还认为犟龟的“犟”是“固执,不听人劝”的意思吗?那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吗?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的阻碍都不改变一往无前的精神,但也乐意听从正确的劝阻。

那么小乌龟的犟给它带来成功了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有不同意见吗?(备用:要是小猴子说,你可没准时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这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呀,你认为小乌龟会怎么说?)你认为它的“犟”好不好,为什么?那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别人的劝阻,也高扬起我们的头,告诉别人“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行不行?

师评:生活中“犟”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因此我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然而本课的乌龟犟得好、犟得妙,它正因为犟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八、了解童话的常识,理解文章的主题(4分钟)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觉得童话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投影片: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或知识教育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那么,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小结:我们做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小乌龟一样,犟的精彩,犟的可爱,犟的有理。不过,好的劝告还是要听喔!

九、引导课外学习(1分钟)

通过这篇童话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童话作品可以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在课外,爱幻想的你,不妨续写这个童话或自编一个童话故事:爱思考的你;不妨写一篇《犟龟》的读后感:爱表演的你,不妨邀几个同学排一出:爱画画的你,不妨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连环画:爱读书的你,不妨多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几本著名的童话作品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哈利波特》(按键出示不同版本童话作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不断感悟生活的哲理。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不错,谢谢大家,再见!

14985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