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篇素材稿件)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好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十几减9
教案点评:
教案首先通过复习不仅为学习十几减9在知识上做好准备,而且在计算思路上做好了铺垫.
教学例1时以“扶”为主,通过直观图和加减法算式的对比,渗透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用加算减的计算思路.
教学例2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依靠直观让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例3的借助实物图想出得数到例4的脱离实物图看算式来思考计算过程,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探究活动
找伙伴
游戏目的
复习9加几的知识.
游戏过程
1.选择8位学生起立,扮演数字娃娃.
2.教师分配角色(教师扮演“9”,8位学生分别扮演“11、14、12、16、17、13、15、18”).
3.教师分别走到8位学生面前,说:“我和谁相加才能得到你?”相应的学生回答后,根据答案的对错,全体学生给予掌声鼓励(答对了)或正确答案(答错了),并一起说出算式.
帮小白兔回家
游戏目的
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
游戏准备
1.用纸板或其他材料制作8座小房子,在窗口处分别写上算式:“11-9”、“12-9”…“18-9”.
2.制作8只小白兔,小白兔身上分别写上:2,3,4,…,9(如下图)
游戏过程
1.将房子和小白兔分别悬挂在黑板两侧(顺序打乱).每个学生手中都拿着一套数字卡片(2~9).
2.教师任指一座小房子(上面的算式)问:这是谁(哪个小白兔)的房子?学生想好答案后,举起手中相应的卡片.然后教师将写有相应得数的小白兔和小房子配在一起,直到全部搭配好为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课标实验教材一册第91~95《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知识点:通过观察及自身的尝试活动认识钟;
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时针走一格时,分针要走一圈。)
掌握整点的含义;
知道整点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2.训练点:
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比较熟练地认钟面表示的时刻。
3.创新点:
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教学重点:
熟练的认时刻;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
整点和半点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环境设计:
1、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2、反映学生一日生活内容的作息时间表(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3、动画课件一个,教具钟面模型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尝试欲望,揭示课题
1.引入: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吗?请看大屏幕。
2.出示雄鸡打鸣的动画。猜猜,雄鸡打鸣了人们会干什么呢?
3.揭示课题:雄鸡打鸣可以告诉人们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们时间?钟表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的自主活动
1.组织小组玩钟,提出观察任务。
(1)用奖励的形式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钟来玩。(钟面只有刻度、时针、分针、秒针)
(2)要求:在玩的时候,可以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再拨动钟后的按钮,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开始玩吧。
2.学生自主玩钟,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汇报玩钟时的观察结果。
(1)刚才小朋友玩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
(2)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学生自己展示)
4.小结:通过小朋友玩钟,我们发现了3根针。又短又粗的时针,跟我说:时针。较长的分针,说一次: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拨动钟后的按钮,还发现了钟面上的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得快。
5.巩固认钟面:真能干!指针说名称。
三.整时的教学
1.区别钟面:换一个有12个数的钟。
这个钟面和刚才的钟面比较,多了什么?对,这个钟面上多了12个数,它们是用来记录刻度的。
2.认识实物钟面上的时刻。
钟由12点转到1点,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时针走一格,分针走一圈。能说出来更好,不能说出也没有关系。)钟面表示的时刻,你知道吗?
钟由1点转到2点,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3.出示3个模型钟面,进行整时认识。
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3点也是3时。(同时板书)8时、11时。
4.整时的书写:这个钟面表示的时刻可以记为3时,还可以这样写:先写一个3,然后写2个小圆点,最后写2个0。
你会用这种方法表示8时、11时吗?(抽生板书,其他的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心书写。)
集体订正。
5.整时的特征:
(1)刚才我们认的3时、8时、11时,它们都是整时。请仔细观察一下,整时钟面上的指针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自由汇报。小结:对,分针指着12的钟面,肯定表示整时。
(3)整时特点的介绍:看看,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时针指着8,就是8时;时针指着11,就是11时。
那么也就是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四.小明的`时间安排表
1.过渡:你们会用这种方法认钟表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认认小明的时间安排表。
2.出示动画。小明出场,提问:
(1)小朋友,你能说出我什么时候干什么吗?
(2)对其中特殊钟面提问:7时(什么时候的7时?)
12时(咦!怎么12时的钟面上只有一根指针呢?)喔!原来12时,时针躲到分针后边去了。
6时(6时钟面的分针和时针有什么特点?)6时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
3.小结时间表的作用:看看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多么有顺序呀!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同组的小朋友说说。
五.拨钟表练习
1.过渡: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你们能把自己早上起床的时间用钟表拨出来吗?
2.学生拨钟表,展示汇报。
-如果出现学生有半点的情况,可以提问:这是整点吗?为什么?对,当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6和7之间,就是6时半。这种半时我们以后要学习。
3.请拨出晚上睡觉的时刻。展示汇报。
六.画钟面
1.过渡:大家学得很好!老师准备了小礼物送给大家。猜猜是什么?对,那么看这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2.请大家画出时针、分针,表示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刻。
3.展示评比。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1.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那你们知道钟表的由来吗?请看.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以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
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信心学好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l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l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l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字的加法。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看图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写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将加法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纸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利用PPT呈现图片和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2—5的分与合》,先一起来回顾一下。(PPT呈现图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2—5的分与合》进行复习回顾,为学习《1~5的加法》奠定基础。)
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
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图片。
师:在公园门口,我们经常看到卖彩色气球的,非常漂亮。我们看图片上就有一个小丑在公园里卖气球(学生初步感知图中有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下一页PPT,提出问题(图片中小蜜蜂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师:图中一共有多少气球?
生:四个,小丑右手有3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个绿色的气球。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代替气球,表示一下图中我们看到的气球。(之后电脑演示用圆纸片代表气球的过程。)
师:大家刚才表现都很好。我们看到,算气球的总个数就是把左手的气球和右手的气球放到一块儿,也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的动作,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
师: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合起来的过程(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读一读)。把3和1合起来,我们就能用加法来表示(板书:3+1=4)。读作:3加上1等于4(强调:“+”为加号)。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到数字的加法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式子中“+”和“=”的介绍,希望小朋友能理解并记住它们。(PPT播放小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使学生对“+”和“=”更深入的理解。
师:对“+”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PPT动态呈现小丑交换左右手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式子重新表示气球个数)。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图,看松鼠一共有几只?
[设计意图]:数气球个数的例题,是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借助于上一节学习过的4的分与合,引导列出加法算式。数松鼠个数的例题,使学生借助于5的分与合,列出算式。
三、知识应用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在方框中填入正确的数字。
3.先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4.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P28-29练习五:
第1,2题和第6,7,8加法部分习题;
2.《同步练习册》第三单元《加法》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
3+1=41+3=4
读作:3加1等于4读作:1加3等于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
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 :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
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激趣导入
明明发现0——9这些数字有很多的'乐趣和知识,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乐趣,你有兴趣吗?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 小组讨论 找到规律
2) 全班交流汇报 (百位、个位分别为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 独立解答 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 小组交流汇报 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 25页9题
1,试一试: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 可以组成845、854 、548、584等等。 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 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 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 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 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 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
3,请你当裁判 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 你认为他们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 按照编号排出名次。
3) 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 汇报交流
4,请你来当家 26页12题 生活中更离不开数学。明明家的电饭煲295元。妈妈说微波炉比电饭煲贵得多
1) 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认为微波炉可能是多少钱?
3) 300元够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三、巩固深化
1,请你做评委 媒体演示13题
讨论:1)谁家的书多?谁家第二?谁家的书最少?
2)明明家的书与其他三家比,可以怎么说?
2,看谁最聪明 26页14题
老师知道有一位同学家的书是212本,你知道是谁家吗?
1)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该怎样表示?
2)要用几颗珠?为什么?
3)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同桌交流
四 、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数字的奥妙,你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创设了“乡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拨钟面”“制作作息时间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对时间的认识与有趣的现实情境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
2.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钟面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安排了“找生活中的电子表”“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帮小熊修钟表”“小小设计师”等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谁家的钟声这么响?
(2)课件出示主题图。
①小红正在干什么?(起床)
②谁能告诉大家小红是什么时候起床的?(7点、7时)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墙上的挂钟、床头柜上的电子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导入新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钟面。
学生拿出实物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认识钟面。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a.有两根指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
b.有从1到12这12个数。
c.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教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二、发展性目标:
1、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
2、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1、计算: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其中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2、用数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难点】
1、基数与序数:虽然在1—5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含义。但是由于数字的增大,所以这里依然是难点。
2、用数学:其中包括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带有大括号的图画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是个难点。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编排结构】
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但认数部分不再一个一个的认,合并为三段。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10比较特殊仍单独编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编排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书的作法,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讲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有关6和7的加法、剑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字板→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的情形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丰富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
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事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事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题图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任务。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好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
P19——18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
小明起床吃早餐图,告诉小明要把吃剩的蛋糕带到公园去春游:桌上有12个蛋糕,当妈妈进来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小明的妈妈会对小明说些什么?
2、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
妈妈可能会说“小明你吃了多少个蛋糕或你还剩几个蛋糕带去春游?”
3、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观察提问: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指名说一说
2、出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什么?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组讨论: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请小组小朋友把算式写下来。
3、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并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要求学生口头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摆一摆:
学生用小圆片同桌一个摆一个提问题。
让学生上台展示刚才学习的情况。看看哪桌小朋友配合得最好!
四、完成做一做,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别的问题:
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若干,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解答。
请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五.知识应用: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六.总结:
1、请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3)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爬楼梯。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题、“试一试”,第46—4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景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6、7减几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愿意与别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到了,智慧爷爷要带同学们到课外去学习一些知识。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观察情景图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建立模型
1、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哪种方法更能表达图意呢?
(1)学生评价,教师引导。
(2)学生讨论并列出算式。7-3=47-4=3
2、“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列式,并简单表述想法。
四、应用拓展
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智慧爷爷很高兴,他要奖给你们一些礼物只要你们答对问题,礼物就属于你们。
1、“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列式。
(1)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交流时重点探讨第3幅图。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填写算式和得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再自己画线连一连。
4、“想想做做”第5题。
7只蜻蜓,飞走几只,还剩几只呢?
填完7-□=□后,再交流。
5、“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回答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6、“想想做做”第4题,“吃蛋糕”比赛。
蛋糕上写着3组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智慧爷爷带我们到课堂外面去,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得到他的礼物的?
七、六、教学后记: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学会通过数的分合来学习新知识。
3对于利用加法求减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利用。
4计算的时间太长,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快的反应出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10。
2. 使学生知道10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掌握10的组成。
一、故事导入
教师出示电脑给学生讲故事: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出去郊游。“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看见“0”最小,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于是它走过去,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脸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啦!”“0”听了,非常难过。这时,数字娃娃1站了出来,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块儿,比你还要大呢!”“9”听了非常吃惊。
导入 :数字娃娃1说的话是不是对呢?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10”)数字1和0站在一块,这个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课题:10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10
1.出示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还有什么呢?
2.在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见过10?
这些10 都是一样的吗?
请小朋友把两个手拿出来,数数看看,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头啊?(还有10个脚指头)
3.10与所学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1)请小朋友把直尺拿出来,谁能最快找到10在直尺上的位置?
出示直尺图(在数的顺序中,也是这样,10在9的后面)
(2)那么到底9和10,谁大谁小呢?
出示图,9○10
出示手势(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
刚才,数字娃娃1说的话对吗?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呢?
(二)10的组成和分解。
1. 摆红花卡片
请每位同学拿出10张红花的卡片,把卡片分成两组。
看谁能摆得更多。请摆得最多的同学上讲台摆。
“如果这样乱摆的话,很容易遗漏一个,所以,我们在摆红花的时候,可以按照顺序来摆。”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2. 巩固组成:
(1) 小老师领读;
(2) 去掉部分数,(开火车)
四、课中休息
五、写数字10
我们已经学过1和0的写法,那么10怎么写呢?请看老师示范:(电脑边演示边讲)
10占两个字格,顺序是先写1,再写0。
(1) 请同学们把右手拿出来,跟着屏幕一起写。
(2) 打开书P55,在书上描写10。
六、巩固发展
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园玩,好吗?
去之前,我们要排好队,10个人一队,每人一张卡片,按照卡片上面的'大小顺序排好。你们会了吗?请10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如果这样排的话,队伍太长了,那么请能组成10的两个好朋友站在一起,手牵手,看谁最快。
好,现在可以出发了。
我们先来到了聪明屋。聪明屋里正在举行“小博士”的评比,我们要不要参加啊?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题目呢?
在○里填上>,<或=。
10○9 4○10 0○10 8○10
2+3○10 4+3○6 1+5○3+6 4+3○5+2
刚才哪些同学答得最快阿?你们被评为“小博士”。
我们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个地道,需要有口令才能进去。
老师先给你们示范:
下面请同桌同学互相对,看看谁能穿过地道。(练习10的组成)
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老师给你们每个人发一张10元钱的游戏券,你们会怎么玩呢?(附表格)
七、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我们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 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4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标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利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建立本单元知识系统,巩固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回忆交流,然后在班内汇报。
2.教师小结,并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体验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空表,组织学生回忆归纳,把口诀填入表中。
2.读表中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表中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几方面尽可能的观察仔细、全面。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分组摆乘法算式卡片,摆成一个有规律的表。并把本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出示第65页第2题图,学生观察图,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每个小朋友手里还拿着一朵花。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帮助小动物找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5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及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辨别“左”、“右”。
难点:初步确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反动作游戏感知相对性。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
2.谈话: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要举手。大家举起手来,比一比看谁举得最好!
提问:你们知道你回答问题时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回答:左手。
师:对了,回答问题时我们举右手,那另一只手是?
学生回答:左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探索新知
1.找自己身体的左右。
师:我们身体除了左右手,还有一些部分也分左右,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学生个别展示、汇报。
(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腿……)
2.认识左右。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个别汇报。
(2)师:看来我们的左右手平时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这样,让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吧。
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3.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左右。
(1)师:请大家将学具盒里的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和小棒各拿出一个。根据要求摆一摆:三角形片放在圆片的左边,正方形片放在圆片的右边,小棒放在三角形片的左边。?
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师提出问题: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最左边的是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师:把自己摆的打乱顺序,每个人模仿老师刚才的问题,向同桌提三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同桌之间活动。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师:说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
学生观察、汇报。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那个同学。
3.了解生活中的“左右”。(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
(1)出示少先队员举手的图片(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右图)
师:你知道少先队员敬礼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个别汇报。
师讲述:少先队员在敬礼时举的是右手。
(2)出示标语牌“上下楼梯,请靠右行”。
教师:瞧,这是老师在学校楼梯旁的墙壁上拍到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念一念标语牌上的内容。
学生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标语牌上字的意思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
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能帮助她。
学生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左、右。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在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这样就比较安全了。
【板书笔记】:
左、右
在的左边
在的左边
【教学反思】:
“左、右”的教学内容是排在“上、下、前、后”之后。对于左、右,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在描述上学生很容易将左右混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动,以游戏形式融入教学环节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感悟左右的相对性。在教学巩固环节,发现少数学生对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需要让学生亲自到楼梯上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才可能掌握得更好。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序数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二)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解决关于几个和第几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5各数,并会比大小的基础上,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并能通过已知经验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并知道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教学难点:
区分几和第几的意义,能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幻灯片,方片4个,圆片1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汉堡店吃汉堡,他先吃了一个,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饱,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呢?为什么?
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4个汉堡与第4个汉堡表示的意思不同。
小结: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说明他一共吃了4个汉堡;如果直接吃第4个,实际上他只吃了1个,能饱吗?看来第4个和4个不一样,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几》。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几和第几之间的差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知序数含义。
教师: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让学生详细描述画面上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如果你个小法官,你认为谁说得对?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认识到准确描述位置时,不光要说第几,还要说清数的方向。
小结:就是像你们说的这样,从前面数,小朋友排在第2位;从后面数,小朋友排在第4位。看来我们在描述小朋友排在第几时,不仅要说清他是第几,更重要的是说清你是从哪往哪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朋友在队中的位置,那么其他人都排在第几位呢?试着说一说。
2.深入探究,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师:看来这两个问题难不倒聪明的你,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穿军装的阿姨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教师:前面有3人,这里的3人与刚才我们说过的第3位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并运用课件让学生明确3人指的是3个人,而第3位指的是1个人。
小结:看来这个3指的是3个人,而另一个3指的是1个人,虽然都是3,可它们表示的意思却完全不相同。
3.巩固方法,灵活应用几个和第几。
教师:小动物正在排队准备比赛了,可是小兔子找不到自己应该站在哪儿。小裁判员只告诉小兔子它在队中是第3位,它应该站在谁和谁之间呢?你能帮帮它吗?
借助环节一、二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充分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理解小兔子的位置可能是从左往右数的第3位,也可能是从右向左数的第3位。马虎的裁判员没说清数的顺序,所以小兔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教师:如果你当裁判员你应该怎么告诉小兔子?
小结:看来从哪往哪数,按什么顺序数真是很重要。我们以后做事可不能像小裁判员这样不严谨。
【设计意图】借助前面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你们帮助小兔子找到了在队中的位置,那么你能说一说自己在你所在的这一组的位置吗?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2.完成教材23页第1题。
(1)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
(2)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3)从右边数的第1只小鸟飞走了,还剩□只小鸟。
3.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有4个方片,1个圆片,现在要把圆片摆在第2个,可以怎样摆?你能想出几种摆法。(数数时,数的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巩固“数数的方向不同,位置不同”这一知识点,也让同学们在考虑问题时要想全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第几》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为了让别人理解得更清楚、准确,我们在描述第几时,还要说清楚你是从哪往哪数的,并且同样的一个数,它既可以表示有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你们看,数学多有意思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7
课题:
准备课——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
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3、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
(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
木马……
4、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看这是谁啊?(喜羊羊)现在,我们就和喜羊羊一起去羊村看看,小羊们在做些什么?(播放课件)今天慢羊羊村长给小羊布置了一份数学作业,可是懒羊羊刚看到第一题,就哇哇地哭了起来。原来,他上课时睡大觉,什么知识都没学到,第一题就不会做了,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二、新授
(一)习题一
师:你认识以下这些图形吗?第一个是(三角形)谁来说说三角形长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征?(3条边,3个角)让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边,找一找角。这个同学很棒,能从边和角这两个角度来介绍三角形,谁也能像他这样从边和角这两个角度来介绍一下这一个图形。(长方形,它有4条边,4个角)
师:它的角和三角形的角一样吗?三角形的角是(尖尖的)而长方形的角是(直直的),除了这些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吗?(上边和下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同意吗?可是懒羊羊不信,你们能证明给他看吗?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呢?请同学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试一试。(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学生汇报)
师:把上下两边对折,就说明两边相等吗?(师可出示另一图形,上下边不等的,通过对折,让学生感受虽然对折了,两边只重叠,但没有重合、两边就不相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师适时引导,“重合”这个词可以老师介绍给学生)
师:懒羊羊在我们的启发下,也想到了一种方法。播放课件,把上边和对着的下边,称作一组对边,还有哪两条边也可以称作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同学们,我们先摸摸上下这组对边,再摸摸左右另一组对边。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下面这个图形和长方形长得很像,它是(正方形),它有什么特征呢?(4条边,4个角)谁能说得再具体些?(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4条边都相等,又该怎么证明呢?请同学们拿出桌上的正方形,试一试。(学生操作,师巡视,学生上台汇报)引导学生通过两次对折,让4条边重合,证实以上结论。
师:最后这个图形是(圆),它的边是直直的吗?它是(弯弯的),它有没有角啊?(课件显示:无角)
(二)习题2
师:通过小朋友的帮忙,懒羊羊认识了上面4种图形的特征,调皮的它吐吐了舌头,向大家保证今后上课不睡懒觉了,要像美羊羊学习。是啊,乖巧的美羊羊,正在完成第二题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摆一个三角形(正方形),需要()根小棒
摆2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学生上台摆摆)还有别的答案吗?若无,师:老师认为7根小棒就可以了,同学们拿出小棒,动手试一试老师是怎么摆的。
学生上台展示,师问:为什么会少了一根小棒呢?引导学生说出“共用”,进一步问:再少一根,6根可以摆出2个正方形吗?(示范)
师:因此,如果题目改成“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应该填几呢?”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题,要摆3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要注意哪个字啊?请同学们再动手试试。(学生上台展示,数数验证)那么要摆4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几根呢?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再动手验证。摆出的这样的4个正方形(“田”字形),其中有几根小棒是共用的啊?
(三)习题3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摆一摆,知道了只有“共用”小棒才会使小棒数量用到最少,真聪明。今天的沸羊羊表现也不错,他超水平发挥,已经做到第三题了,我们去看看他做得对吗?
出示课件
1、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学生操作,师巡视,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拼出什么图形。师: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师:沸羊羊说了一句话“两个相同的长方形一定可以拼成正方形”,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老师手中的这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正方形吗?谁来试一试。让学生初步明白只有特殊的长方形(而且要完全相同的)才能拼成正方形。
2、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成()(平面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3、如课件示,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四)习题4
师:速度最快的要属班长暖羊羊了,它已经完成作业,正在制作风车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它先用(长方形)的纸,沿对角对折,剪成(正方形),通过对折会出现(一个三角)形,再对折1次,折出了(4个正方形),最后沿折痕剪开,钉上钉子,一个漂亮的风车就做好了,风车转动后会产生(出现)一个什么图形呢?(圆形)
三、谈感受。
师:参观完羊村,喜羊羊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告别前他想问问小朋友,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啊?(学生谈感受),喜羊羊临走前给大家留了两份礼物,你们想看吗?欣赏用相同三角形的拼组,还有一题思考题,你们敢挑战吗?(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带回家思考。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9
复习内容:20以内的数
复习日期: 年 月 日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4=7 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0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1
教学要求:
1、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 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2、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 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 讨论交流。
(1) 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 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3) 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 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 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想想做做”第2题。
(1) 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 小给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 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景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景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景3:(投影演示冰霜)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霜里的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 句话吗?
情景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 总结评价。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2、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1 学生对于前后、上下的区分较易掌握,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2 学生对于左右就比较难掌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2
活动目标:
1.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别上下,判断物体之间的上下方位关系。
2.鼓励幼儿大胆在集体面前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表达物体的上下方位关系。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辨别方位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幻灯片、幼儿操作教具人手一套、背景图片。
活动过程:
1.利用幻灯片引导幼儿区分上下:
小欣搬新家了,她要邀请小朋友去参观她的新家,你们高兴吗?
(1)小欣家前面有一个花园,小朋友看花园里有什么?小兔头上面有什么?脚下面呢?大树上面有什么?大树下面呢?
(2)小欣家后面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什么?谁在桥上面?谁在桥下面?
(3)小欣的房间可漂亮了,请小朋友来找一找说一说,房间里都有什么?它们在哪里?
2.小欣要和大家玩游戏,请幼儿操作动物卡片:
(1)请把小兔放在头上面,把小兔放在屁股下面。请把小兔放手上面、小马放手下面。
(2)请把小马放在桌子上,把小猴放在凳子下。请把小狗放在小朋友凳子下。
3.出示楼房背景图,以小欣送小动物新房作为礼物,引导幼儿游戏,要求幼儿把动物图片贴到背景图上并说出:小动物谁住在谁的上面?谁住在谁的下面?
4.放音乐跳舞,庆祝小欣和小动物住新房结束活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3
一、课程名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一年级下册第二章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学生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探究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取、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减法,意图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十以内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能为后继教材的学习做好迁移准备。
五、教学过程 分析:
(一) 揭示课题
(二)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三)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四) 课堂独立练习
六、教学困难分析及媒体设计:
1、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已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规律。运用Flash动画及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演示掌握规律。
2、 这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对复习的内容已基本掌握,相对于新授课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熟练巩固知识的目的。为此引用动画《十几减几》,将练习内容融入适当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算法。
七、课堂实施:
(一) 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
出示图片。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3.讨论(出示动画: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二十以内退位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见课本第23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三)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这个问题并没有限定差是6的算式的范围。所以一开始学生会说出原来学过的10以内差是6的算式,个别学生还可能由14-8=6、15-9=6类推出16-10=6、17-11=6等尚未学习的减法算式。对此,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类,然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节课复习的退位减法上来。]
学生可能说出: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哪些是以后要学的?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四) 课堂独立练习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方格图小球图)
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动画:十几减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4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 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 11个苹果中去掉 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 9加 2得 11,所以 11减 9等于 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 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 15-9=6 17-9=8 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 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 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三、巩固反馈.
1.
2.把下面各题写成一组一组的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说得数.
9+( )=13 9+( )=16
13-9=( ) 16-9=( )
9+( )=15 9+( )=12 9+( )=17
15-9=( ) 12-9=( ) 17-9=( )
3.进行“帮小白兔回家”的游戏(游戏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5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凑十法”,能逐步脱离实物正确口算8、7、6加几。
2、在观察、交流、比较中的活动中,理解并会运用“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计算规律,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学习中不断获得自信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和“凑十法”等,其中“凑十法”是进位加法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过程简捷等特点。即体现了十进制记数法的优越性,同时也是后继的学习的`基础。
通过前测发现,一些学生能正确计算8、7、6加几,但在访谈中发现学生是在学前经过了家长的反复训练,只是能知道计算结果,不明白计算方法,属于机械的计算。
重点难点
逐步脱离实物正确口算8、7、6加几,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1.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复习数的组成)
2.今天我们一起乘车去公园,看看谁能准确的算出车票上的结果?
选择9+4借助摆小棒说明计算方法?
活动2【讲授】从具体到抽象,真正理解计算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大家看,汽车来到了公园门口,这里有许多人在等着买票,你们知道共有几个小朋友吗?应该买多少张门票呢?(出示主题图)
(2)生汇报并交流。你是怎样知道的?
①数的②接数法③8+5
2.动手操作,理解计算方法
8+5该怎么算呢?把你的想法用学具摆摆,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填写框架图,再现计算方法。
4、回忆,形成表象
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8+5的计算方法。
活动3【讲授】脱离实物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1、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抽象出算式。
师:到了中午,同学们都饿了,大家一起来到快餐厅,(课件出示:一些食物及售价,由教师介绍。)
师:如果每个人可以买两个食物,你最想买什么,你知道一共要用多少钱吗?怎么列式?请你把算式写在纸条上。
教师将学生写的算式贴在黑板上(贴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是大数加小数的算式,一组是小数加大数的算式。)
2、自主探究,感受多种计算方法。
师:你会计算哪道题?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教学。
(1)重点说“凑十法”,体会凑十法既可以拆大数也可以拆小数。(板书框架图)
(2)感受“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计算规律。
学生先计算一个大数加小数的题如9+8,说明计算方法,这是学生的计算应该完全脱离开实物。然后再从黑板上找到8+9的算式,问你能很快地算出结果吗?用的什么方法?把两个算式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最后找出有同样规律的一组算式。
(3)任选一道题,把你喜欢的计算方法说给同桌听。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填一填。
(1)比8大2的数是(),比7多4的数是()。
(2)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
(3)17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2、直接说出计算结果。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能发现什么?
7+4=6+5=
7+6=8+7=
5+6=8+3=
7+8=6+7=
3、在○里填上“”>“<”或“=”。
6+9○1618○8+8
7+8○8+77+5○7+68+5○6+5
4、老师也有一些购买食品的方案,请直接说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食物1食物2总价钱
8元9元8+9=
8元8元8+8=
8元7元8+7=
8元6元8+6=
8元5元8+5=
8元4元8+4=
活动5【活动】课堂小结,知识延伸
1、小结:同学们,今天表现棒极了,那你们学会了什么?(板书课题)
2、拓展:请大家回家完成一项任务,如果你的爸爸、妈妈给你20元钱,算一算自己买完食物后还剩多少钱?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6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生活情境体验。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3.通过去买东西的生活情景体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7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
2、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小棒、圆片、水果
三、预习提示
1、出示彩图,教学数数。
师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数出它们的&39;个数吗?
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3、数水果,摘水果
通过数水果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四、预习检测
1、数一数、把数量相同的连在一起。
2、数一数、把数和图连在一起。
3、画一画。
看数,在()中画出相应个数的○。
2()。
5()。
4、照样子圈一圈(看数圈图)。
5、圈一圈,连一连。
6、我有()只手,每只手有()个手指。
7、数一数,连一连。
8、我能把与数字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9、我能把多的划掉。
10、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8
教案示例
课题: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的灵活性.
3.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1)13个十是多少?
(2)25个百是多少?
(3)5个千呢?
(4)80里面有( )个十.
2.简答题.
700里面有( )个百.
130里面有( )个十.
4000里面有( )个千.
二、进行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一)学习例3.
1.出示①400+300=
思考: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解法:
A.400是4个百,300是3个百,4个百加上3个百是7个百就是700.
B.400加300等于几,因为4加3得7,所以400+300最后等于700.
C.用笔算的方法,从个位加起,最后得700.
教师板书:400+300=700
想:4个百加3个百是7个百.
2.出示(2)700-300=400.
学生发言.可能会出现多种做法,教师均要给予肯定,特别要肯定这种想法:因400+300=700,所以700-300=400.
3.出示(3) 2000+6000=
小组讨论.出现几种方法后,说出计算结果.
4.出示(4)9000-4000=
学生推理出:9个千减去4个千等于5个千
(二)学习例4
1.出示例4 200+30=
230-30=
230-200=
学生可自由选择一道题向大家介绍快速口算的方法.
2.学生汇报:
200+300=230 2个百加上3个十等于2个百3个十是230.
先减整十数 先减整百数
3.小结:几百几十减几十,可以用整十数先减去整十数再加整百数.也可以几百几十先减去整百数,再加上整十数.
4.练一练
200+400 3000+6000 9000-7000
450-50 4500-4000 3400-400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80+50=
130-80=
130-50=
思考:这三道题怎样又正确又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80+50等于多少?是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计算130-80和130-50这两道题时,可以看到减到想加法递推.
因为80+50等于130,所以130减去80就等于50.或因为80+50等于130,所以130减去50就等于80】
2.出示:900+600= 1500-600=
师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3.练一练
70+50= 400+600= 800+900=
120-50= 1000-600= 1400-800=
(四)总结.
让学生观察板书后讨论,今天学的是什么样的口算?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整百整千加减法的口算)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口算下面各题.
900-300 540-300 2900-800
2000+5000 640-200 7200-200
4300-300 5200-200 360-360
2.接力赛.看算得又对又快.
四、布置作业 【继续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口算(3分钟完成)
700+500 3000-2000 7000-1000
400+50 7000-2000 400+500
600+500 90+50 3000+2000
1700-800 1200-700 360-70
4600-500 50+700 630-30
2.直接写出答案.
500+30= 7000-1000= 550-50=
700-200= 60+30= 370-80=
4500-200= 70+80= 720-20=
3.扩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1).( )+350=750 400-( )=80
( )-70=210 280+( )=780
(2).菜店有萝卜350千克,卖了一些,还剩80千克,卖了多少千克?
4.思考题.
用10、20、30……80八个数,分别填在小圆圈里,使每个大圈上五个数的和等于210.
板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9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识“整时”和“半时”。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感受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
1、认读半时时,分针指着“6”说清时针“走过了几”。
2、规范学生语言,将学生口语化的“几点”、“几点半”,说成“几时”、“几时半”。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给你们猜个谜语。“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来,什么时候睡觉。”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呀?(钟表)
2、我们通过看钟表,就能合理的安排时间,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看钟表。(板书:学看钟表)
(二)新授:
1、观察钟面。
这是没画完的一个钟表,钟面上少了些什么呀?
(1)少数字。
还有谁和他有一样的发现?看来你们在家里经常看钟表。课件:(1~12)快伸出小手,指着屏幕上的数字数一数吧。(课件,空表盘)刚才你们数的可认真了,还记得钟面最上面的数是几吗?(每次叫两三个学生)(课件:12)最下面是?(6),右面是?(3)左面是(9)这四个数在我们看钟表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2和6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看看还缺点什么?
(2)时针和分针。
预设:
1、少了三根针
哪三根针呀,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2、秒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有些表盘上有一根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分针和时针,这两根针可重要了,要想知道几点,就需要他们的帮助。
a、除了12个数,钟面上还有什么?
预设一:时针和分针。
你真了不起,都知道时针和分针了。这两根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呀?(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你说的真准确,谁再来说说?(找三个同学说: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预设二:有两根针。
你是怎么区分这两根针的?(一根长一根短。)你观察的真仔细,这两根针都有名字,短的我们叫它“时针”,长的叫它“分针”。谁来说说,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在你的表盘上找一找,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谁愿意在这个大表盘上找一找。其他同学认真看,看他找的对不对。
b、我们已经认识了时针和分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究竟是怎么转动的?(课件展示)谁来说说。(是按照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转动的。)(从左到右,老师没太听懂,其他同学有听懂的吗?如果没有听懂的,说:麻烦你再给老师讲讲,再讲不明白,故作安慰状,摸摸他的头说,这样吧,你用小手给我们画一画它们是怎么转动的。)其他同学看明白了吗,快伸出小手和他一起画一画。
谁能用手画一画它们的转动方向?
我们一起画一画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方向。
小结:你们知道吗,(边比划边说)像时针、分针这样转动就叫顺时针转动。
2、认识整时。
钟面上1~12这12个数,和时针还有分针是怎么告诉我们时间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a、星期一的早晨,小明被小闹钟叫了起来。谁能说说小明是几时起床的?
预设一: 6点,这个时候再找个学生说。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时间说成几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说法,小明是6点起床的,我们也可以说是6时(板书:6时)6时还有一种更简便的书写方法:(板书:6:00)先写个6,然后上面点个点,下面点个点,再写两个0。我们一起来读读。
预设二:直接说:6时。(说对了就直接板书)一起像他这样说说六时
板书:6时。6时还有一种更简便的书写方法:(板书:6:00)先写个6,然后上面点个点,下面点个点,再写两个0。我们一起来读读。
b、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说清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就是6时。)找三个同学说。
和你的小伙伴说说这句话。
我们一起来说说吧。
c、小明来到学校后,就准备上第一节课了,你知道小明几时上的第一节课吗?(8时)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时。)
谁还想来说说。
d、上完一上午的课,小明就准备吃午饭了,谁知到(不要)他是几时吃的午饭,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明12时吃的午饭,时针指着12,分针指着12就是12时。)
谁再来说说。
我们一起来说说。
e、下面拿出老师发给你的练习纸,做一做第一题的连线,连完赶快坐好。先发
看看你连的和我的一样吗?
f、课件:这是几时?(6时)这是(8时)这是(12时)
像6时、8时、12时这样的时间我们就叫它整时(板书:整时),认真观察,当整时的时候,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赶快和你的小伙伴商量。
谁来说说: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小结:我们看整时的时候,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请你在表盘上任意拨一个整时,考考你的同桌,看他说得对不对)
g、拨一拨。
《新闻联播》每天7时开始,你能拨出7时吗。拨完后看看你的小伙伴拨的对不对,不对的赶紧帮帮他。
下面,请你动手拨出这个时间(课件:电子表:9:00)
3、认识半时。
a、下午到了小明最喜欢上的体育课了,他是这个时间上的体育课,同学们认真观察(拨表从1时到1时半),这是什么时间呀?过1时了吗?(过了)到2时了吗?(没有)分针指着几呢?(6)时针指着哪呢?(1和2的中间)时针走过了几才会在1和2的中间?(时针走过了1)。
小结:时针走过了1,没到2,分针指着6就是1时半。
谁来说说这句话?(找3个学生)
时针走过了1,分针指着6就是1时半。(板书:1时半)
1小时有60分,一半是30分,所以一时半还能这样写。不要(板书1:30)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你能像刚才学习整时时,观察一下半时时时针和分针指着哪吗?(时针指着1和2的中间,分针指着6。)(找两三个学生说)
b、放学回家了,晚上小明准备睡觉了,他是什么时间睡觉的呀?(8时半)
谁能像说1时半一样,说说你是怎么看出8时半的,小伙伴先互相说说。
(时针走过了8,没到9分针指着6就是8时半)
c:练习:这是什么时间?谁能像刚才说1时半和8时半那样,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贴一时半,一时半是小明上体育课的时间,你们看我贴的时针对吗?
d、第二天,小明的学校组织去动物园,说好了8时半集合,结果他这个时间就去了(课件:早一小时)到了集合地点,小明一个同学也没看到,急坏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说对吗?你要是小明,你准备什么时候到啊?谁愿意到这个表盘上摆一摆。
有了这次的教训,小明看时间时就仔细多了,到了动物园,里面可真热闹,这个时间狮子馆开门,小明应该什么时间到啊?(9时半)海狮馆这个时间有表演,什么时候到就能观看表演了?(11时半)解散的时候老师说他们这个时间在门口集合准备回学校,小明应该什么时候到门口呢?(2时半)
e、下面请你拿出练习纸,做一做上面的第二道连线题。看看我们练的一样吗。
f、课件:这是?(1时半)这是?(8时半)这是?(7时半)
像1时半、8时半、7时半这样的时间我们叫它半时(板书:半时)看这样的时间,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谁来说说?
小结: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几时半时,分针都是指着6,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e、拨一拨
请你拨出3时半。
再拨个9时半。
(三)巩固练习: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下面我想考考你们。
1、101页3连一连。
审题,连,反馈。
2、有一天,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一件和时间有关的事,小力说8时的时候他在上第一节课,小亮说8时的时候他都准备睡觉了。你们说谁的话有道理呀?
小结:晚上的8时也叫20时,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内容。
3、周六的下午,小明想干三件事:1、写作业 2、吃饭3、看动画片,你能帮他安排时间吗?
你觉得哪件事最重要啊?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呢?
(四)小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知识窗。
如今的生活我们离不开钟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合理的安排时间,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但是在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就根据太阳照射物体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这叫立竿见影。日晷也是利用太阳照射形成的影子来判断时间的。在故宫里就有一个这样清代的日晷,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看。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学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学看钟表
整时:6时 半时:1时半
6:00 1:3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0
活动目标 1、复习7以内的点物匹配,巩固对7以内数量的认识。
2、尝试根据数量及颜色两种特征进行分类摆放。
3、乐意参与到情境活动中,愿意与同伴交流。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7以内的点物匹配
教学难点:通过颜色、点数与水果的对应进行二维的匹配与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PPT
2、小纸盘,上面贴有不同颜色的点卡(7以内)
活动过程
(一) 参观果园:按图示点数找相应的水果
1、教师带领幼儿去动物果园游玩:秋天来了,果园的水果丰收了,谁想跟我去果园玩,好,出发吧!
(播放PPT,幼儿跟随音乐进行身体律动)
2、幼儿根据点数找出相应的水果,并大声说出“----快开门”。(请幼儿说说为什么是这种水果)
①师:果园到了,咦,门怎么是关着的?
播放点子宝宝的PPT声音:请你看看我是几个点子宝宝,找到跟我一样多的水果,大门就会打开了。
播放课件:点5:6个菠萝、5个苹果、7个草莓
师:有几个点子?5个点子就和5个水果宝宝做朋友。
5个点子宝宝的水果朋友是谁呢?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带领幼儿依次集体点数水果数量,并出示相应数量的数字)
找到点子宝宝的朋友吗?一起把它的名字喊出来:苹果苹果快开门。
师:大门开了,看到什么了?那我们一起来摘苹果吧!
(师带领幼儿做摘苹果的律动)
②师:苹果摘完了,我们继续往前走吧。哎呀,门又关了,原来又要我们回答问题了。
播放点子宝宝的PPT声音:请你看看我是几个点子宝宝,找到跟我一样多的水果,大门就会打开了。
课件:点6:5个梨子、6个桃子、7个西瓜
师:有几个点子?6个点子就和6个水果宝宝做朋友。
--小朋友,有几个梨子呢?一起来数一数?
--小朋友,有几个桃子呢,数数吧。
所有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来数一数,你们看到了几个西瓜呢?
师:点子宝宝的朋友是谁啊,一起喊出来:桃子桃子快开门。
(师带领幼儿做摘桃子的律动)
③师:前面还有一片果园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播放点子宝宝的PPT声音:请你看看我是几个点子宝宝,找到跟我一样多的水果,大门就会打开了。
课件:点7:6个苹果、7个香蕉、5个橘子
师:我们来看看,点子宝宝有几个呢?
7个点子和哪个水果做朋友呢?为什么?
(师请个别幼儿带领全体幼儿依次点数水果数量,并出示相应数量的数字)
(二)分水果(按颜色及数量两种特征进行匹配)
教师:我们摘了那么多的水果,都吃不完,请小猴子也来吃好不好?我们问问,它想吃什么水果呢?
播放小猴子的PPT声音:这是我最爱吃的.水果,并且它的数量和点子是一样多。
(幼儿发现按数量、喜好或数量、颜色两种特征找出相应的水果,并请幼儿说说理由)
(1) 课件:点6、小猴子:6个苹果、5个香蕉、5个桃子
(2) 课件:红色的点7:7个香蕉、6个桃子、7个苹果
师:
播放小狐狸的PPT声音:我想吃和点子的颜色、数量一样的水果。
师:你听到小狐狸说什么了呢?
(三)送水果礼物(按颜色及数量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师:老师觉得我们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给小猴子、小狐狸都送了水果,但是我们还有好多好多水果呢 ,让我们再把水果分给小猪,小狗,小兔,小猫,小熊尝一尝,你们同不同意?好了,第一组给小猪分水果,第二组。。。不过,这些小动物都有要求的 ,都要吃喝篮子上的颜色和数量一样多的水果,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小宝贝儿一定能分对的。
①请幼儿观察盘子,发现盘子上的带颜色的点,知道要根据颜色及数量分装水果。
②幼儿操作:将水果放入相应颜色及数量的果盘中。一起看看水果是否与相应的盘子上的颜色及数量匹配。
(四)幼儿跟随音乐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第一环节中应该注意:
1、 教师要有充分的角色感,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把幼儿引入活动,在活动中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激起他们打开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及理由,在集体点数时,可变换多种形式,如老师带领点数、个别幼儿带领大家一起点数等。
分水果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在这个环节中,部分孩子会只根据一个条件来选择,例如只根据颜色或只根据数量,教师可引发幼儿说说自己的理由,并引发幼儿讨论“都是7个,为什么要选苹果,不选香蕉?或“都是红色的,为什么要选苹果,不选草莓?从而让幼儿发现要选符合颜色和数量二个条件的水果。
幼儿操作送水果的环节中:
1、教师要给幼儿观察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发现盘子上的秘密——带颜色的点,从而为操作活动作铺垫。
2、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注意退后自己的位置,更多的是当好观察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幼儿,支持幼儿个体的自主性学习与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性学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1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评析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4)师:那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学生交流。)
(评析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能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39;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评析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20+30=5050-10=40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评析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师: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这两辆车够坐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评析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掌握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2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他们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20+50= 3+2+4=
10+80= 8-5-2=
70-30= 4+1+3=
90-30= 10-3-6=
30+70= 8-6-2=
师:你们在做连加、连减题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做的?(从左到右)如果题目中的数变大了,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的连加.板书:30+20+40=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0、20和40这三部分合并起来)
问:你会算吗?
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谁和他想得不一样?
(先算30加20等于50,再算50加40等于90.)
(想:3加2加4等于几,就是几十.)
2、教学例2的连减.板书:80-50-20=
(1)师:这道连减的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80里面去掉50这部分,再去掉20那部分或从80里面去掉50和20这两部分)
问:怎么算?(学生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80减50等于30,再算30减20等于10.)
(想:8减5再减2等于几,就是几十)
3、比较:整十数的连加、连减与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各组进行汇报.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到右,不同的是计数单位,10以内的连加、连减是以“一”为单位的',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是以“十”为单位的.)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口算:2+5+1= 9-4-3= 1+3+4= 8-2-6=
20+50+10= 90-40-30= 10+30+40= 80-20-60=
请一位女生代表做第1行,一位男生代表做第2行,女生和男生交错进行,其他同学做裁判.
问男生代表: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因为每组题相加减的数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第2行不用算,根据女生算的结果推想一下就可以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50页的第4题.
3、应用问题
(1)有50个花生,大猴吃掉30个,小猴吃掉10,还剩多少个?
师:请你帮小猴算一算.
订正:你是怎样算的?
(2)同学们前年栽了30棵树,去年栽的和前年同样多,今年又栽了50棵,三年一共栽了多少棵?
师:你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4、出示图片“填一填”
把10、20、30、40、50填在圆圈里,使
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3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4
课题:加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2.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4+9 9+4 7+8 6+9 3+7 40+10+10
30+70+10 50+60+10 800+500+100 200+300+100
2.坚式计算例 3: 809+3764
3.竖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4.计算下面各题,然后再调换两个加数位置相加,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同桌同学编题练习,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使学生明确: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教师说明:为了使我们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就需要检验.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板书:加法的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教师板书竖式,并注意巩固计算法则.
(3)提问: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启发学生说出验算方法.)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结论调换加数位置并列出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5)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运算的结果.指出:如果两次运算的结果相同,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两次结果不同,则需要重新计算一遍.
在验算时,要注意调换加数位置后,一定要重新算,不能照抄前次的结果.
2.认识用原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1)向学生指出:在题目没有要求验算时,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
(2)教师口述利用原竖式从下往上的验算方法.
3.教师小结加法的'验算方法及要求.
验算加法,可以用调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检验,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的方法检验.
做练习的时候,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
4.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三)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随堂练习
1.新华书店运来一批故事书,卖了326本,还剩547本,运来了多少本?
2.学校体育组购进27个足球,购进的小皮球比足球多135个,购进小皮球多少个?
3.填空.
4.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5.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
布置作业
1.用原来的竖式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正过来.
2.新华书店运来一批《十万个为什么》,卖了247本,还剩103本.运来了多少本?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5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 6、7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1、第35页第9题,问题中“多少千克”,绝大多数同学没有看出来,仍然用“克”作单位。
2、我认为“进一”和“去尾”法只要体现在答里面,横式的结果不要用“≈”写近似数。如:第35页第8题,(80-45.6)÷2.5 结果宜写成=13.76(枝)。答里“去尾”为13枝。